:::
焦點人物

【專訪國美館林明賢研究員01】臺府展經典再現──復刻日治時期的臺灣美術現場

 上稿時間:2020/12/01   
【專訪國美館林明賢研究員01】臺府展經典再現──復刻日治時期的臺灣美術現場

1927年10月28日,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隆重登場,揭開了臺灣美術史的新頁;2020年11月28日,「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建立起與過去相連的時空廊道。

林玉山、郭雪湖、陳進、陳澄波、李梅樹、李石樵、顏水龍……這些名字也許陌生、也許熟悉、也許僅僅聽聞卻不知其人。他們的故事,原本不受注意,僅仰賴研究者們努力地蒐羅、保存。直到近年本土意識興起,藝文活動的舉辦、影視改編的熱潮,如:2016年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視劇《紫色大稻埕》、2018年中研院在院區開放日舉辦「旅行記憶II-臺灣畫家的寫生見聞」特展、2020年底至今年國北師引起轟動的特展「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等等,才帶動我們對於這些臺灣美術家、畫家前輩的好奇。隨著理解增多,我們也期待著能有機會實際觀賞他們的作品、體驗他們的美感。

本文專訪國立臺灣美術館「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策展人、「臺展復刻‧經典再現」出版企畫策劃人──林明賢研究員,向讀者介紹這場盛會,以及其背後的策畫理念。

 

臺府展簡介

臺、府展參展畫家與畫作合影文獻照片,攝自國立臺灣美術館「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展場一隅。

圖:臺、府展參展畫家與畫作合影文獻照片,攝自國立臺灣美術館「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展場一隅。

1927年10月,由臺灣教育會主辦了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分為東洋畫、西洋畫二部,參展者並沒有臺、日籍、性別的限制,我們可以看到日籍評審鄉原古統、日本畫家村上英夫的作品,也有不少臺灣年輕畫家參展,如:著名的臺展三少年──林玉山(1907-2004)、郭雪湖(1908-2012)、陳進(1907-1998)等,臺展的地位一如日本本土的「帝展」,象徵著臺灣美術的最高榮譽。

自1927-1936年間,共舉行了十回的臺展,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臺展也因此暫停。1938年,美術展改由臺灣總督府教育局主辦,即「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1938-1943年間,共舉行六回,其後因臺灣進入備戰狀態而停辦。

官辦美術展也同時帶動了民間的美術學習風氣,臺灣各地都有私人畫會成立,畫家們彼此切磋、交流, 如:嘉義的春萌畫會,以林玉山為中心,參與者多為東洋畫的藝術家;六硯會則由郭雪湖、林錦鴻(1905-1985)、楊三郎(1907-1995)、陳敬輝(1911-1968)、呂鐵州(1899-1942)與書法家曹秋圃(1895-1994)等人組成,進行教學、研討、繪畫交流等等。

此外,尚有廖繼春(1902-1976)、顏水龍(1903-1997)、陳澄波(1895-1947)、陳清汾(1910-1987)、李梅樹(1902-1983)、李石樵(1908-1995)、楊三郎,聯合在臺日本畫家立石鐵臣(1905-1980)等,成立臺陽美術協會,簡稱「臺陽美協」,依循臺、府展的評審制度,並將參展作品分為東洋畫、西洋畫,後期更加入雕塑,而且持續運行、展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民間的畫會,遂成為官辦美展之外,臺灣藝術家的新舞臺,更出現了「移動展」,將畫作在北、中、南巡迴展出,以促進南、北畫家之間的交流。

美術的學習、創作與欣賞在當時的臺灣並不是普遍的,這個行業長期以來不會被認為是正式的「職業」,藝術家常常有其他「正職」工作,例如:當老師、研究者等等,而僅僅將美術當作一種「愛好」。在這樣的風氣下,為什麼他們還願意長年參展?是什麼讓他們如此著迷?──林明賢笑了笑:「希望本次的展覽、圖錄復刻,可以提供一些線索。」

***

美術小辭典:「無鑑查」是什麼?
臺展參展作品除了特選、臺展賞、臺日賞等得獎作品,亦有「無鑑查」作品,即作品無須受審參展。第一回臺展為鼓勵參展,邀請日本籍中學校教師提作品以「無鑑查」參展,但自第二回起即廢止中學校教師免審展出,「無鑑查」資格改以上回獲「特選」者及評審委員的作品參展。

***

復刻‧再現

臺展圖錄原件 府展圖錄原件

圖:臺(左)、府(右)展圖錄原件。

早在2011年舉辦「美的歷程──臺灣美展80年研究成果暨圖錄文獻展」時,林明賢便意識到「圖錄」保存、再版的重要──省展前十三屆並沒有發行圖錄,後人想了解這一段美術史,其實並不容易。繪畫必須透過「圖像」文獻,才能完整地留存,臺、府展十六回都有發行圖錄,而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若是沒有這些文獻,是不是其他的參與者、參展作品,將就此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那麼我們可以做什麼呢?」秉持著「忠於史實、完整呈現」的初衷,「還原」就成為本次計畫的核心理念。這次館方同時進行「現存作品實體特展」和「復刻圖錄的出版」,在展場的設計上,同樣分成西洋畫、東洋畫兩部,各自以參展回數依序展出共83件畫作,並以顏色區分臺、府展作品的展場(臺展使用深綠色,府展則是乳黃色)。至於找不到原件的作品,則以畫家同時期相似作品──如:原件草稿、同年繪製的相似主題作品──展出,並且在說明告示上加入圖錄的原件圖像。

展場一隅、第一回臺展說明告示    展場一隅、第一回臺展說明告示

圖:展場一隅、第一回臺展說明告示。

圖錄的復刻,從封面、黑白內頁、版權頁,到當年「線裝」的裝幀形式都保留在這一套復刻圖錄上。至於現存臺、府展作品(含同畫家類似作品)的彩色照片,則收錄在《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以便進行對照。

郭雪湖〈南街殷賑〉,第四回臺展圖錄復刻與《別冊》彩頁對照

圖:郭雪湖〈南街殷賑〉,第四回臺展圖錄復刻與《別冊》彩頁對照。

林玉山〈曉靄〉,第五回府展圖錄復刻與《別冊》彩頁對照    林玉山〈曉靄〉特展現場的作品原件

圖:林玉山〈曉靄〉,第五回府展圖錄復刻與《別冊》彩頁,以及特展現場的作品原件對照。

對圖錄有深入探討的學者,可觀察完整的圖錄,從中發展出更多研究議題。例如,過往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研究的「中央─日本」、「地方─殖民地」視角並不是唯一,若是能透過閱讀第一手文獻,跳脫僵化思維,用更為寬廣的視野重新去看當時美術發展的樣貌,會發現其實還有很多議題可以討論──日本人和臺灣人的表現方式是否有不同?這些作品的取材是否反映了畫家心境或者身分認同上的變化?都是很值得我們探討的議題。

「從八○年代開始,臺灣開啟了『美術館時代』,各個美術館都要尋找自己的定位、要有自己的典藏品,以臺灣的藝術家為基礎,拓展出對臺灣美術的研究發展。」林明賢指出,在這樣的發展之下,近年文化部也積極重建藝術史,提供資源、資金,使得美術館得以把長期以來持續進行的計畫,更有規模地整理、呈現給民眾,如同本次的「臺展復刻‧經典再現」特展與圖錄出版。

「這是一場沒有主題的主題展。」林明賢期許,透過本次的特展與出版品,能讓更多的人認識日治時代的臺灣美術展,認識過往那些曾經閃閃發亮的靈魂。

「臺展復刻‧經典再現」出版品,圖錄復刻16冊、別冊1冊  「臺展復刻‧經典再現」出版品,圖錄復刻16冊、別冊1冊

「臺展復刻‧經典再現」出版品,圖錄復刻16冊、別冊1冊  「臺展復刻‧經典再現」出版品,圖錄復刻16冊、別冊1冊

圖:「臺展復刻‧經典再現」出版品,圖錄復刻16冊、別冊1冊。

 

***

美術小辭典:「官辦美展80年」是什麼意思?
臺灣官辦美展肇始於日治時期1927年之「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1938年嗣以「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接續,之後歷經時代變遷,1946年有「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的舉辦,起於1927年臺展迄於2006年省展(第六十屆)結束,此80年間的三大官辦美展是臺灣美術發展的重要推手。

***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