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再現與重述真實──《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書評】再現與重述真實──《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涵蓋散文、回憶錄、傳記與口述,由小說家胡淑雯、童偉格主編,在超過兩百本書籍中,精選四十七篇作品,四十三位作者,將近九十萬字。本書以不同的視角切入白色恐怖歷史的肌理,並由研究者逐篇注釋,增強背景理解。

文/呂名堯

閱讀之於我,成為一件困難的事。

並不是不喜歡讀書,從小到大,「讀書」被我爸媽定義成獲取知識的必要手段,因此,一直以來,我都處在一種必然的閱讀環境裡,我的叛逆顯現於細微處:課外讀物。這些課外讀物都很單純,或者說反映著我當時的年紀,所以單純(如同世界經典名著選,得等到一定時機,才發現自己以前閱讀的是兒童版)上了大學,進入戲劇系選修表演之後,生活凌駕於閱讀之上,感官的體驗凌駕書紙之上,將2D的感受串接成3D的血肉。畢竟沒人想要只「說得一口好戲」,這個時期之後的閱讀,被我漸漸遺忘,生命經驗裡出現更多選擇,對當時的我來說,生活直接的衝擊,比起書本上的文字,更配得上青春。這一出航,幾乎就回不來了,駛離閱讀的習慣後,書頁成為遙遠陌生的存在,一種模糊的記憶。這種對書本的疏離感,一直到出社會,成為自由接案演員,偶爾需要做角色功課的時候,我才意識到,生活也存在於翻騰書海中,我在其中尋找角色的蛛絲馬跡,熟於將現在與過去的距離,透過閱讀、透過扮演揉合,將現在的我縮小再縮小,然後裝進角色裡,為角色代言。

 

在閱讀《靈魂與灰燼》一套五卷的過程中,我也經常以共感的方式,短暫地以文中主角的身份活在一篇篇散文中,而這種熟悉的感覺讓我想起,過往自己的表演經驗裡,有多少作品涵蓋臺灣史?又有多少是以白色恐怖為底呢?仔細回想還真的不少,有國外劇本在地移植改編基隆三八事件、有改編文協創立的歷史穿越劇,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歷史人物的再現。

2018年的一齣舞台劇《簡吉奏鳴曲》,我在戲裡飾演臺灣農民運動先驅:簡吉先生的青年階段,那時的他主要奔走於農民組合、滿腔熱血,我還記得當時透過很多方式來了解他,除了編劇周慧玲老師之外,還有導演李小平、簡吉先生五子簡明仁董事長、加上其他參與的演員,光是觀點和看法,我能接觸到的面向就已經非常多種,更不用說自己實際去尋找資料的時候,看到更多關於那個時代的各種切面,或正或反、或批判或隱晦,歷史之所以成立,正是透過後人的理解和消化,才顯得如此的沈重、真實不可抹滅,也是在這樣重現及扮演的過程中,我體悟到,我無法變成簡吉,我只能透過扮演,試圖接近他而已,對於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住簡吉先生的精神,我不得而知,但是這段角色塑造的過程,默默在我身體裡刻下一段之於簡吉先生的歷史,透過扮演,角色就此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不知是何來的緣分,我於2022年演出《涓滴川啟》音樂劇,在裡面飾演了高雄市前市長陳啟川先生,這次一樣充滿了資料文獻,在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的幫助下,我們進入為啟川先生的父親所設立的「陳中和紀念館」參觀,在大廳看著陳家年表,我沒想到會和簡吉先生再次相遇。時代的兩股巨浪,新興製糖廠和鳳山農民組合、資本家和勞工,容我以浪漫的方式訴說:身體裡的簡吉從眼睛泌出,在那凝練的時刻,和陳中和沉默對望,於是,陳啟川先生就此也住進了我的身體。

表演作為一種技巧,在歷史及角色重現上,需要不斷地審視「自我」介入的程度,或者說,剝除自我之於角色的評價,之於歷史的評價,在這樣基礎上的「再現」,或許才能接近角色多一點,而散文,對我來說即是充滿大量真實資訊的角色自傳,在閱讀過程中非常容易會勾起同理的角度和作者站在同一陣線,演員這個特殊身分,必須臣服於一個更高的目標,也因此,簡吉先生和陳啟川先生才能夠在我的身軀裡共融,對他倆的理解,也同時幫助我建構視野、明白自己從何而來。

 

回到閱讀,在字裡行間,幾度出現一種奇妙的凝結的時間感,因為內容太真實,也太不真實,有好幾次我需要暫時切斷和文章的連結,站起身來喘口氣,舒緩我緊皺的眉頭,有時還會問自己:我剛剛看了什麼?而這個疑問,除了感動,更多是驚訝和恐懼,恐懼的並不只是文字帶給我的,想像和真實重疊的恐怖再造,還有白色恐怖這四個字。在我翻開書目之前,這個名詞彷彿只是一組化約成一段時間內被壓迫者的形象符號,而如今我翻開了,發現這不僅是四個字,而是一長串綿延不盡的名字,一道血河,在過去不斷翻湧、積蓄能量,然後在一個時間點,或許是我翻開的當下,開綻,得以延續和被窺見,僅僅只是小小的一部份,卻足以讓情緒爆裂,必須靠反覆吐息平撫,真的很困難啊。

 

因為演員的身分,得以將許多故事以肉身承接闡述,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不停地回想,回想自己是以什麼方式在接觸這塊土地的歷史、這群人的傷痛?然而,傷痛撫不盡,故事說不完,我總是在一段又一段看似相近卻又截然不同的人物身上,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力量、一種反抗,是一種剝除立場、意識,只有單純「推」、「拉」的爭鬥。關於白色恐怖,我不若學者,投入的程度也僅限於自己曾經演過的劇目,然而回憶自己曾經演過的舞台劇,我都在這些扮演的過程裡,更加明白自己的處境與身分,如果按下暫停鍵,回首我短短的三十五年歲月,臺灣史在我身上,不以編年記,不走線性,而是在臺灣史長河裡隨手一掬,小口啜飲,進入我的生命,在體內循環往復;又如同拼圖,先有胡亂的拼湊,然後漸漸找到一種內在邏輯,開始消化自身對臺灣歷史的見解。因此,在閱讀這五本書時,我感受到編者對於搜集和擇選上的困難,不僅是從大方向逐一往細節靠攏,同時也從細節處建立規則扎根,非常佩服,我尤其熱愛每一篇的注釋,在閱讀的過程,仿若一道道小障礙,你可以跨過,也可以停下來,看看這些障礙背後的故事和說明,像引子,拉牽你理解這些障礙背後的另一個人、另一段故事。

本書是分篇散文,寫法各有不同,在閱讀過程中,時常會身處深淵而不自知,有時也會在某些作者刻意的平實書寫或口述中,感受到除了那巨大傷口之外,旁邊還圍繞著一道一道微小創傷,那些很輕很輕,卻會在生活中提醒你的「疼痛」,我不確定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靈魂,但是雙手捧著書本閱讀時,我可以感覺到灰燼殘留的餘溫,溫柔和殘酷,同時逸散在空氣和我的思想裡,幫助我回想那道惡火,那個殘燒的時代。雖然很難,但還是想不斷不斷地讀下去。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
呂名堯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作品跨足劇場、舞蹈及影像,目前為自由接案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