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采風

【書評】開箱《人間國寶》:二十九位能工巧匠的傳奇故事──《人間國寶 : 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

 上稿時間:2025/02/14   
撰稿人:蕭民遠 
【書評】開箱《人間國寶》:二十九位能工巧匠的傳奇故事──《人間國寶 : 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執行「重要傳統藝術專書」編撰計畫,其中《人間國寶-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一書以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為主角,邀請臺灣當代知名作家訪問、撰稿,融合重要傳統藝術與文學書寫,全書圖文並茂,提供國人透過不一樣的視角認識「人間國寶」,以輕鬆、動人的風格呈現傳統藝術的生活面向,從保存者的生命故事出發,藉以吸引國人一探功力深厚技藝卓絕的國寶藝師。

文/蕭民遠

少年臺灣,有一群橫跨族群、生命型態迥異的年輕匠師。他們身懷各式絕技,木雕、彩繪、玉雕、泥塑、剪黏、漆藝、錫藝、織染、刺繡、纏花……等等,在忍受孤獨艱困的學徒生涯後,走出石破天驚的一條路。這群少年匠師追求工藝極致,在臺灣的工藝運動遍地開花。他們巧奪天工、匠心獨運的作品,為臺灣工藝寫下史詩般的篇章,成了創新的標竿。工藝的星火持續燎原,在傳統的土壤裡扎根,持續咬牙抽高,藝師們紛紛頭角崢嶸,甚至展翅揚帆飛向國際,彷若北極之星,一晃眼,這樣獨領風騷了近一甲子。

時至近代,鄉土運動興起,傳統工藝在媒體的關注下,開始受到社會大眾關心與官方的重視,他們洄游到家鄉故土的一份感情,去追索創作發源的軸心點。唯歲月不待人,這些少年匠師也在時間沖刷下,漸漸打磨成兩鬢斑白,而保存臺灣傳統工藝的浩蕩東風開始吹起。

時民國2009年,文化部(時為文建會)以《文化資產保存法》所登錄認定的四十項重要傳統藝術,來認定五十九位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授予這群在島嶼上形塑工藝與歌詠表演的藝術工作者「人間國寶」之譽。傳承遺產刻不容緩,文化部更與文化資產局攜手,推動四年一期的傳習計畫,專心致志把人間國寶窮盡畢生之「鋩角mê-kak」,一技一藝傳授給徒弟們。

本專書以二十九位守護無形文化資產的工藝匠師為主角。為了讓後輩能一探這些能工巧匠的生命故事,文化資產局號召臺灣跨世代知名作家共十九位,貼身摹寫國寶們的創作現場與生命點滴,透過作家內化的筆,各言爾志的表述出來,讓讀者得以一窺「人間國寶」令人感動的人生經歷與美學創作的真諦。

本書以登錄年代、保存者認定年代與保存者年齡為序,收錄了國寶在人間的故事(止於篇幅關係,僅節錄其中十位):

秩序與底蘊漆藝之美  王清霜

臺灣遠渡赴日習漆藝的第一人,理性的構圖原則與嚴謹的色彩計畫,翻轉媒材技術,吸納了日本工藝厚實的基本功與在地文化色彩,共同孕育而成。還有一雙不怕困難的手,一顆藝術家靈巧的心。作品中哪怕是壯如玉山,一抹婉約夕陽,抬眼所見的飛禽走獸,乃至一朵院子裡的檳榔花,彷彿透過藝師蒔金、丸金技法,穿越時空凝結眼前,散發沁入心中的香氣。哲人雖已遠,但漆藝的種子已然深植人間。

苦心孤詣玉成至美  黃福壽

臺灣唯一的玉雕人間國寶,其作品讓人嘆為觀止!想像從二、三十公斤的笨重原石,琢磨中逐漸去蕪存菁、縮小現形,最後只留一公斤左右的精細玉雕,作品為細如針氈的草木蜓蟻、薄如紙片隨風而起的舞蝶翩翩,凋謝蜷曲被蟲蛀去千瘡百孔的枯葉,看到的是藝師扛起生命的勇氣,過人的體力、意志力,實踐美與傳統工藝的沉思。

臺灣竹編藝術播種者  黃塗山

出身自南投竹山,是臺灣竹藝傳承最具指標性人物,個性也像竹子般的堅韌不拔、正直沉穩、抗壓不折,黃塗山曾說:「我只想著要怎麼編、圖案要怎麼設計,哪有時間去想快不快樂。」一目一網的穿梭編織已成了藝師的修練,「做工藝就是修行,我做的竹編,就是我要講的人生。」立志將竹藝根留後代的職人精神永傳。

圖說神話的人  劉家正

在人間畫神話,在紅塵畫春秋。一頭烏髮,薰香煮茶與畫畫,他就像一個連結人間與天界的入世修行者,以畫描繪那不可見的神和佛。稱自己是與月共枕的人,因為只要提筆一畫就是不捨晝夜、萬物俱寂。在原有的國畫訓練基礎,融入西畫透視學,為雅俗之間找到了對話的可能。無論飛龍騰雲或菩薩低眉,主角炯炯的眼神,都在動與靜之際找到一種祥和與安寧。

筆劃之間見絢爛  洪平順

洪平順老師年輕時為電影看版畫師,其師父的早逝讓他義無反顧扛起了工班。勇敢的少年腳踏實地,帶著功夫轉進廟宇彩繪,將古蹟修復帶到另一個境界。其作品追求質樸踏實的生命力,簡單明快而不是華麗絢爛。在廟宇的香煙裊裊之中,彩繪廟宇使用的鷹架,洪平順老師一生爬行了無數次,若以公里計算,已經可以繞臺灣走好幾圈了。對於自己,也許這彩繪的技法,每一個堅持的瞬間,才能在此刻緩緩品味,帶給世人最值得流傳的藝術。

壯闊快活似神仙  莊武男

師承「憨司」「南式彩繪」工法,憑著眼觀耳聞的極高悟性,點滴融合各家之術,匯聚成現在的人間國寶。老師自述學藝之道無他,每日三省吾身、刻苦奮鬥而已。講起當年與同業的「拼場(piànn-tiûnn)」之爭,老師一股年輕大無畏,一句「跟他拚 (kah i piànn) !」的氣魄,為人生贏得機會與名氣。滿臉紅潤、聲若洪鐘的莊武男老師,一本無私的將畢生絕活傳給習生,也把那年少的霸氣與堅持,繼續交棒給新生代。

隨緣不隨我  陳三火

傳統工藝最大的考驗,就是規模經濟與產業結構的演替。剪黏工藝的一代宗師「火獅」正身處於這個關鍵的時代,已如日中天、成名在望的火獅自問內心深處:「我今生為何而創,還何能創?」命運在天地間為他開啟一扇窗,靈光乍現悟到了「隨緣不隨我」的創作真諦。隨心所欲讓一瓶一甕一瓦帶領火獅的剪粘藝術,走向哲學辯證之路。

古街哲人藝師  李秉圭

傳承五代的工藝世家,自述在拿起鑿刀之前,木雕魂早已流入骨肉血脈裡;慈悲低眉的觀音、浩然正氣的關公、行雲遊水的敦煌飛天,老師彷彿將神靈從木材中解放出來。日復一日畫稿、選料、過稿、大部粗剖、外形修整、細部修飾、細琢、修光、上彩。老師傅立志刻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我這一輩子,就是一介工夫人。」

迴旋流動之間  尤瑪.達陸

布與人,布與舌,布與圓,絲線迴旋流動,色光浸染與穿透,泰雅文化如布匹與絲線,綿長迤邐,縱橫迴旋,錯織成一個圓,尤瑪.達陸以「圓形意象」詮釋泰雅文化中的生命觀與哲學觀。她透過染織啟動文化復振,建立族譜,找回泰雅織物八大系統,開啟部落民族教育的系統鏈,讓傳習進入日常生活,才能銘刻為文化基因。文化的實踐或傳習,正似一個迴旋的圓,靈活地以各種路徑再現、重生。

在傳統復振的路上  嚴玉英

香蕉絲編織是世上極少數的織布方式,也是噶瑪蘭族的特有文化。香蕉絲的織布技藝在上世紀末幾乎失傳,嚴玉英以六十二歲學徒之姿,不畏艱困與孤獨,肩負起傳承使命,全力復振噶瑪蘭族香蕉絲織布技藝,不讓技藝與記憶被遺忘,一經一線走向香蕉絲之路、走回傳統,將罕見的織藝重現世人眼前。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間有國寶而大智不語

多少千錘百鍊,才能淬鍊出一位「人間國寶」!二十九篇動人的傳奇故事,在書裡慢慢展開,期待讀者開卷,細細品味人間國寶如何經歷時代與生命的磨練,付出歲月與熱情守護無形文化資產,更從他們不凡的作品裡體悟,原來臺灣傳統工藝的精緻和創新一直都在日常生活裡。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
《人間國寶 : 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人間國寶 : 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
蕭民遠
圓圓文創負責人。熱愛臺灣生態、沉迷傳統工藝,會講故事的立體書工程師。努力用一方紙蓋出一個世界。期望帶著孩子,用溫暖的手作來感受土地的吐納呼吸。著有《LOMA′原山圖》、《神ê厝‧咱ê廟:臺灣寺廟工藝立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