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種海洋生物》系列圖鑑的第五集,以海螺與海蛞蝓為主題,牠們同屬海洋腹足類,種類繁多,廣泛分布於臺灣各類海岸環境中。海螺的螺殼形態多樣、色彩美麗且變化多端,為貝殼愛好者所收藏,而海蛞蝓物種更是擁有鮮豔亮麗的色彩、形態優雅美麗,成為潛水攝影愛好者爭相拍攝的對象。書中的海洋腹足類有的華麗吸睛,有的低調隱秘,有的藻食性,有些是肉食,有的撿拾底質上有機碎屑維生,有的以腐肉為食,甚至有的海蛞蝓以藻類為食物來源,盜取葉綠體來進行光合作用。由潮間帶至深海,不同的海洋環境居住著不同類型的海螺與海蛞蝓。牠們在複雜的海洋食物鏈中扮演著不同而重要的角色,是海洋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群生物。
文/蔡凱莉
身為潛水教練最常跟學生講的一句話:「地球有70%是大海,學會潛水之後可以探索更多的世界」。的確,在潛水之前的我,對於世界的探索也許僅局限於陸地表面;開始潛水之後的我,彷彿發現了新大陸。好奇心使然,對於水下的生物,我也汲汲營營地尋求更多的認識與瞭解。
在這片未知的大海中,海中生物──海螺與海蛞蝓,宛如海中的藝術品,用繽紛色彩的外表與生態故事吸引著人們。《臺灣百種海洋生物:海螺與海蛞蝓》便是這個迷人世界的縮影,它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容易讓讀者沈浸於海洋世界的生態故事書。
書籍架構與內容概述
《臺灣百種海洋生物:海螺與海蛞蝓》主要分為兩大部分:海螺和海蛞蝓,書中介紹了這些海洋生物的基本特徵、生活習性、種類分類,以及它們在臺灣海域的分佈情況。書中的每一個物種介紹都配上精美的圖片,圖文並茂地展示了各種海螺和海蛞蝓的形態特徵,使讀者能夠清晰辨識不同物種。
書中的描述不僅有詳細的生物學知識,還兼顧了生物的生態背景。例如,在介紹每種海螺時,除了講解其外觀、習性,還會提供其在食物鏈中的角色、對環境的適應等資訊。而海蛞蝓的介紹則特別提及這些美麗而神秘的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特殊作用,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海螺與海蛞蝓對我來說,像是各式各樣的裝飾品與藝術品,曾經著迷於水下生物拍攝的我,非僅接觸各式各樣的海蛞蝓,更是瘋狂地尋找各式擁有不同顏色、外型的物種、並好好拍攝、介紹給學生。臺灣能見到的海蛞蝓種類雖然絕非書上僅僅介紹的幾種,但書中的介紹已能讓一般民眾有基礎的認識。
海蛞蝓──大海的色彩藝術家
書中提及的「彩繪多角海牛」,是在潛水人的口中有著「皮卡丘」之稱的海蛞蝓,外型像極卡通人物皮卡丘,是許多潛水員心目中的大明星。體長只有小小1-2公分的牠們,在海中其實很不易尋找,眾多潛水員下水的目的,為的就只是一睹牠們的風采。
而有著「大翅鯨」暱稱的「蘇爾比長足螺」,每年的春天才容易看見,不同的海蛞蝓適應著不同的季節,有著趨光性的牠們,非得要潛水員夜晚下水,才肯為這些想一睹風采的潛水員站上舞臺,搔首弄姿地伸長側足來展現身上綠色並帶點粉的亮麗外型,讓潛水員瘋狂地拍攝。
再來看看「玫瑰船尾泡螺」,有個夢幻取名的牠,外型也同樣走浪漫風格。帶著粉橘色與白色相間的螺旋外殼,體長為3公分左右,外表看起來極為無害,卻為肉食性動物,是夜間的獵食者,遇到攻擊時還會分泌白色的化學物質來趕跑侵略者,防禦機制極高。
但水下生物並非全都走浪漫風格,偶爾也會上演驚悚故事。就像囊舌目的物種,這種長足螺或海蛞蝓在遇到威脅的時候居然使出斷頭求生之術!雖然大家很熟悉壁虎的斷尾求生法,但是自砍脖子這麼激烈的手法,初次聽到時,著實讓我嚇了一大跳。這也是牠們展現絕佳生命力的一種方法,斷頭後的牠們,可以從脖子下方再繼續生長出內臟與身體,展現生存的企圖心。這種頸部自割和頭部的再生機制,目前尚未在其他物種上發現,完全打破一般人的認知。
海螺──海洋中的優雅設計師
我們對海螺的認識,頂多就是在海邊踏踏浪,或在潮間帶看寄居蟹的時候,看到漂亮的螺類與貝類會拾起多瞄幾眼。這些看似靜止的貝殼,實則充滿著生存哲學。每個殼紋、每種色彩,都是適應環境的智慧象徵。這讓我們不禁想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多少看似微小的生物,也擁有如此驚人的設計和智慧?
書中介紹了從熱帶珊瑚礁到深海冷水區域的各種海螺。例如,臺灣常見的虎斑螺、螺釘螺等種類,皆是海洋中的代表性物種。每一種海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外殼結構、顏色、紋路,以及特有的生長模式與繁殖方式。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帶著鮮豔橘色、與珊瑚共生的「桶形前凹螺」,可以變換跟居住珊瑚相同顏色的牠,為自己帶來天然的保護色。我每次潛水經過這些特定珊瑚,就會細細尋找牠們的蹤影。除此之外,推薦給大家一定要認識的海螺,非「維納斯骨螺」莫屬了。牠擁有鬼斧神工的外型,除了是最佳設計師兼具建築師角色,細長的長棘與特殊的外型,像及一把天然骨刷,深受許多愛好者收藏。
海螺的生態角色與裝置藝術
書中介紹的大岩螺,除了是蘭嶼達悟族的食物來源之一,食用後厚重的外殼是少數能和硨磲貝一起燒製製作貝灰的原料。貝灰用途很多,最常見的是拿來搭配檳榔一起食用;而在蘭嶼文化中,它是達悟人拿來製作拼板舟的白色原料,在達悟文化中甚至有著治病、驅魔等功效。
海螺家族中眾人最知曉的就屬「象牙鳳螺」,體型大,肉質鮮美,最常出現在海鮮餐廳或傳統辦桌佳餚中。由於市場需求量太大,目前市面上的鳳螺大多屬養殖大量生產,現為臺灣重要的高經濟價值養殖海產之一。
生態保育與未來議題
除了介紹生物本身,本書還將視角拓展到生態保護的議題,述及海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臺灣,由於過度捕撈、海洋污染等問題,許多海螺和海蛞蝓的數量出現下降的現象。保護海洋生物及其棲息地已經刻不容緩,本書並提供了多種保護措施與建議,如減少塑膠污染、建立海洋保護區、推動永續捕撈方式等。
整體而言,《臺灣百種海洋生物:海螺與海蛞蝓》是一部內容豐富且視覺吸引的科普讀物。它透過生動有趣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帶領讀者走進臺灣海洋的神秘世界,瞭解這些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與生態價值。
對一般讀者而言,或許內容著墨太多專業術語與知識;但除了生物本身的介紹之外,還帶入一些生物小故事,這是我最喜歡的部分,也讓原本很生硬的圖鑑更容易閱讀,同時也提高了大家對保護海洋生態的重視,希望更多人能積極參與到海洋保護的行動中來,共同守護這一片美麗的海洋世界。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臺灣百種海洋生物 : 海螺與海蛞蝓》(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臺灣百種海洋生物 : 海螺與海蛞蝓》(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