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學習

【書評】《失智不失志—常見的精神行為問題案例與可能的因應方式》讀後感 ──《失智不失志—常見的精神行為問題案例與可能的因應方式》

 上稿時間:2025/03/15   
撰稿人:黃小玲 
【書評】《失智不失志—常見的精神行為問題案例與可能的因應方式》讀後感 ──《失智不失志—常見的精神行為問題案例與可能的因應方式》

由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嚴嘉明博士編著,蒐錄常見的精神行為問題案例,提供可能的因應方式與技巧。
自 2022 年 5 月起搭配國衛院研究計畫於北、中、南各地進行多場『照護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問題症狀 (BPSD) 訓練課程』,我們接觸到許多因為失智症者行為問題症狀造成照顧困難的家庭照顧者,也從家屬與照顧服務人員的口中進一步認識失智症者在居家可能表現出各式各樣的行為問題。於是開始思考是否可從失智症者的個性、生活習慣、居住環境及問題發生的當下了解個案想要傳達什麼樣的訊息等角度,找出可能解決行為問題的方法與態度。

文/ 黃小玲

近日一位林姓藝人的爸爸因患有失智症,某天出門後即走失,失蹤 11 天後,在一棟民宅水池中被人發現;但遺憾的是,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林姓藝人知悉後崩潰痛哭,並說了一句:「覺得自己沒有把爸爸照顧好」,表達出失去親人後的無限悲痛。這可能是很多照顧失智症者家屬的心聲,很希望能好好照顧家人,但又很無助,不知如何照顧,甚至常自責未能妥善照顧。另外也有人可能會不知如何調適及接受家人的失智行為,往往讓失智家庭的家屬在與失智家人相處的歷程中備感壓力與挫折,尤其當家人的失智行為還合併有精神行為問題時,更是讓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產生沉重負擔,生活品質下降,甚至心力交瘁。

《失智不失志──常見的精神行為問題案例與可能的因應方式》一書以許多實際生活案例介紹「失智症者合併精神行為問題」(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 可能出現的各種行為與症狀、照顧失智症者的家屬可以如何因應,以及照顧失智症者可以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許多人因為不清楚「失智症者合併精神行為問題」可能產生的行為與症狀,因而在互動上容易產生摩擦,也會產生許多負面的情緒,不僅造成自己有這些情緒,此情緒也會影響到失智症者而讓彼此的關係更緊張,關係更惡化,這是我們不願發生、不願面對的。本書對於各種行為症狀、因應方式與面對態度的介紹,對 BPSD 患者家庭提供了寶貴的指引與幫助。 

失智是一種認知及記憶功能障礙,而台灣約有 70%的失智症患者合併有精神行為症狀,本書共舉出二十五個案例,讓我們可以認識到BPSD最常可能出現的行為與症狀,包括出現妄想、幻覺、憂鬱、譫妄及其他精神行為障礙,這些狀況會對照顧者造成極大壓力。因此,對於有BPSD的家屬,可以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發現種種和自己照顧失智家屬時會面臨的狀態不謀而合,亦即可能會發現在照顧 BPSD 家屬的過程中確實會發生書中所寫的各種狀態。

因為本人也是身為 BPSD 的家屬,閱讀此書時有相當大的共鳴感,對於該如何因應家人所出現的行為狀態,透過本書提及的因應方式,即可應用於照BPSD 的家人。因此,閱讀本書並實際應用,不僅能減輕負擔,也能提升 BPSD 家人及共同照顧者的生活品質,照顧者也能因此減少出現負面情緒,以更好的態度和 BPSD 家人互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藉由《失智不失志──常見的精神行為問題案例與可能的因應方式》這本書中所介紹的二十五個案例行為,我們看見 BPSD 常出現的精神行為症狀,包括不配合刷牙、拒絕照服員或外看照護、重複討食、走失、失智者自我照顧能力下降、譫妄、幻覺與妄想、不知道時間和日期、生活作息不規律、半夜的怪異行為、重複提問、重複購物、失去興趣、囤物行為、拒絕洗澡、懷疑偷竊、忘記密碼和堅持自己保管財物、吐口水動作、到處塗抹排泄物、無法扣衣服鈕扣、抱怨與辱罵、容易分心及日落症候群等。由這些精神行為症狀可看到其認知、記憶功能及生活功能的退化現象,以及精神上出現的異常和各種行為障礙現象,BPSD 患者不僅無法自理生活,與人互動也出現退化。一位 BPSD 個案可能不會所有精神行為症狀都出現,但也不會只出現一個症狀,因此照顧 BPSD 患者比一般失智症患者承受更大的壓力與負擔,但家屬若能對症狀有更多的了解,並調適照顧方式與互動溝通技巧,並藉由居家環境的改善和以同理的態度面對,必要時就醫給予藥物治療,則可解決患者的行為問題,同時也能降低照顧者的負擔與壓力。 

許多人或許都曾經照顧過出現譫妄症狀的失智家屬,本書在很多案例後面都會提供重點說明,也因此,本書即有說明譫妄是一種急性腦功能障礙,並介紹了譫妄可能出現五種特徵:注意力障礙、認知障礙、精神性運動障礙、睡眠障礙及情感障礙。尤其 BPSD 患者的認知障礙,讓患者可能出現記憶片段,對時間、地點、人物變得模糊不清,也因此無法統整腦中的想法,造成說話內容會跳來跳去。患者也可能會出現錯覺,將實際出現的物品看錯,例如錯認親人;他們也可能會出現幻覺,看到實際上不存在的影像,例如看到有人坐在床尾盯著他看,但實際上並沒有人。

對於譫妄症狀的出現,若對此症狀不了解,照顧者可能會不知所措,甚至對於失智家人出現的幻覺感到害怕、生氣或不斷反駁失智家人的說法,在語言溝通上出現攻擊的態度與語氣等,這樣反而可能造成失智家屬的恐懼與挫折憂鬱。本書的閱讀參考價值即在提供照顧者因應之道,例如書中建議要順應患者話語、表達同理心、理解患者視角,並適時安撫情緒、技巧性地轉移焦點等。此外,本書還透過有趣的插圖與圖解,幫助讀者更容易理解 BPSD 患者的行為障礙與對應策略。 

除了譫妄,對於書中所介紹患者會不配合刷牙、拒絕洗澡、重複討食、重複提問、重複購物、不知道時間和日期及走失行為等,這些都是常見的行為症狀,並由此反映出認知功能退化對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可以看見患者因為時間感與空間感變得和以前不同,造成不知道時間及走失的行為。因為認知功能及短期記憶缺損,因而出現如重複討食、重複購物或重複提問的行為,他們也可能會忘記剛才才問過相同的問題。由於本人在照顧失智的家人時就常出現這樣的狀況,因此本人會參考書中建議,如岔開話題或當下冷處理,而非積極回應每件事,這樣即能有效減輕照顧負擔與情緒壓力。 

隨著年齡增長,失智症的盛行率也愈高,根據衛生福利部於 113 年 3 月 21 日公布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國社區 65 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 7.99%,也即 100 位 65 歲以上長者,就會有大約 8 位可能患有失智症。衛生福利部也首次調查情緒行為症狀(BPSD)發生情形,調查結果顯示失智者有任一項 BPSD 發生率為 66.01%,且隨著失智程度愈嚴重,發生率也愈高。此項調查結果令人憂心隨著高齡化,失智人口逐年增加,BPSD 問題也隨病情加重而發生率提高。

再則,隨著少子化現象,更凸顯失智症家庭的家屬照顧人力的不足,因此照顧者往往承受沉重壓力,導致身心俱疲。所以照顧者除了保持愛心、耐心及同理心去照顧失智家屬,以增進彼此良性互動之外,也別忘了關照自己的需要,適時紓解壓力,讓自己有喘息時間,並多運用政府或社會團體所提供的資源,例如多運用長照資源,不致讓自己或共同照顧的家人因照顧失智家屬而身心崩潰。若已感覺到自己瀕臨崩潰邊緣或壓力過大,則應尋求專業諮商協助,或參加失智症民間團體所辦理的家屬聚會,讓自己的情緒能有出口,也能獲得社會支持,調適好自己的失落或不完美照顧的罪惡心情,並肯定自己的付出,不致讓自己因此也產生心身症,避免因過度壓力導致自己身體也出現病症,如此才能讓自己有正向能量去照顧失智的家人。自己擁有健康,家人也才能健康的被照顧,讓彼此都能擁有一個良好的照顧互動歷程及提升圓滿的生活品質。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失智不失志: 常見的精神行為問題案例與可能的因應方式》(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失智不失志: 常見的精神行為問題案例與可能的因應方式》(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