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
【書評】蜂臺灣:臺灣蜂類生態影片DVD評論
你不可不知的蜂知識!本次書評專欄特別請到《與虎頭蜂共舞》的作者安奎教授,針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出品的影片《蜂臺灣》進行評論,讓讀者們更加認識這支榮獲十大環境教育影片排行榜第一名的得獎影片與台灣重要昆蟲蜜蜂的生態!
文/安奎
臺灣拍攝的昆蟲生態影片很少,拍攝蜂類生態影片更少。因為大多數蜂類體型較小,並且動作敏捷,一般大型攝影機捕捉特寫鏡頭不易。此外,研究蜂類生態的學者很少,本土蜂類研究資料也少,要拍攝較有深度的蜂類生態,真是困難重重。近十多年來,蜂類影片才逐漸增加,大多數是比較容易拍攝的主題,如蜜蜂飼養、虎頭蜂螫人、捕殺虎頭蜂或是蜜蜂消失等。
收到《蜂臺灣:臺灣蜂類生態》影片,仔細觀賞好幾遍。這部影片在中華民國環保署公布「十大環境教育影片排行榜」,榮獲第一名,確有許多優異之處,值得向社會大眾推薦。李偉傑導演歷經兩年完成這部影片,讓國內外民眾對臺灣蜂類有更多了解。
《蜂臺灣》的DVD封面
影片的片頭,以褐馬蜂特寫出現,配上蜂類的嗡嗡聲,使人心生恐懼。人們在野外活動,突然有大形蜂類在身邊出現,都會有強烈的反應。實際上,褐馬蜂是一種溫馴蜂類,雖然體型很大,像是虎頭蜂大小,少有螫人的紀錄。不過,被螫到還是很痛,因為體型大且蜂毒很多。
首先記述的蜂類是青條花蜂,每年都在泥土建造的農家古厝上築巢,已經有百年歷史。牆上的一個個小洞,是一隻蜂的蜂巢,採集花蜜及花粉存入巢內,產卵後就會離開。許多青條花蜂掛在附近的枝條上,清理身體,頗為有趣。接者記述的是紅腳細腰蜂在地上挖土築巢,把捕獲的螽斯放入巢中,準備給將來孵化的幼蟲當食物,產卵後離去。做泥土巢的還有環紋細腰蜂,會獵捕蠅虎放入泥土巢中。虎蜾蠃則是在樹幹的樹皮上築泥土巢,找到蛾類幼蟲後注射蜂毒,放入泥土巢內。築好泥土巢,還要再加防護罩,以防止寄生性蜂類在虎蜾蠃幼蟲身上產卵。蜘蛛會捕食蜂類,蛛蜂則會捕捉蜘蛛,產卵在蜘蛛身上埋入洞穴,並用石頭覆蓋。李導演很仔細記述多種獨居蜂類的生態,都很吸引人,觀賞之際幾乎不能停止。
群居的馬蜂越冬後,築巢產卵,陸續羽化的工蜂加入工作行列。大型的虎頭蜂會來攻擊,螞蟻也會攻擊馬蜂巢,並把蜂巢全毀。影片中許多精采畫面,讓人讚嘆不已,也使人們了解更多蜂類的知識。雖然都是片段的組合,但是鏡頭都極為珍貴。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的追尋及等待,再將一段段影片串聯成一段故事,更非易事。
蜜蜂對人們有益,蜂農帶著蜂群到各地採蜜,生產蜂蜜等產品。中華大虎頭蜂攻擊蜂農飼養的蜜蜂,造成蜜蜂的大量傷亡。捕蜂人捕捉大虎頭蜂的畫面非常震撼,捕蜂人不怕蜂螫,還能在30分鐘摘取一個蜂巢,真是專業。近距離拍攝中華大虎頭蜂的巢口,多隻虎頭蜂飛進飛出,聲勢嚇人。昆蟲生態與周遭環境是環環相扣的,李導演以客觀觀點,記述蜂農、蜜蜂、虎頭蜂、捕蜂人互動關係,譜出一幕幕的互相依存與恩怨情仇。
最後,黃腰虎頭蜂在新竹賴小姐家的蜂巢,是很精彩的一段。虎頭蜂巢築在窗子外的玻璃上,從屋內隔著玻璃清晰見到虎頭蜂巢內的變化,蜂蛹破繭的過程等。提供社區兒童及民眾近距離觀察虎頭蜂的生態,可對虎頭蜂有深入了解。拍攝這段影片,還要克服鄰居對虎頭蜂的恐懼心理。影片集中在虎頭蜂巢的去留,讓人們重新思考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通常虎頭蜂在氣溫12~13℃以上,從越冬蟄伏處甦醒開始活動。16~18℃開始築巢及繁殖,25℃是最適宜活動的溫度。氣溫降低到6~10℃,開始越冬。蜂王在16℃以下、工蜂在20℃以下、雄蜂在22℃以下,就不活動。虎頭蜂群一年一個生命週期,正常的蜂群中只有一隻雌性蜂王,其餘都是不能生育的雌性工蜂。秋季蜂巢中會出現有性個體,秋末冬初雌蜂與雄蜂交尾。交尾後雄蜂死亡,雌蜂會躲在地穴中、樹洞中或屋簷縫隙越冬。去年築造的老巢,通常不再使用成為空巢。各種蜂類是否越冬、蜂巢是否再利用、每年發生幾代等,都不相同。
蜂類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原先過著悠遊自在的生活。人們為了經濟利益及享受休閒生活,逐年開發山林中的土地,壓縮了蜂類自然棲息的空間。大都會區,人口不斷湧入,增設公園綠地,種植大量花木,提供蜂類豐富的食物。讓棲息在都會區的蜂類,有增無減。
虎頭蜂獵捕森林中的害蟲,有維持自然界生態平衡的功能,對人們有直接及間接的利益。虎頭蜂在秋季的數目最多,最容易發生螫人事件。基本上,虎頭蜂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只要不碰觸蜂巢,不要敲擊掛蜂巢的樹枝、樹幹或是牆壁,不要攻擊蜂類。虎頭蜂不受到生命威脅,就不會群起而攻。虎頭蜂攻擊敵害,主要是驅離敵害,保護家園。社會大眾對虎頭蜂多一點了解,就會減少一些虎頭蜂螫人傷亡事件。虎頭蜂是地球上的一分子,也有生存的權利。
《蜂臺灣:臺灣蜂類生態》影片,有蜂類的珍貴畫面,也有精彩的蜂類生態片段,是優異的影片,有很好的教育意義。特別向社會大眾推薦,也期盼李導演能夠盡早規劃,推出第二部更精采的蜂類生態影片。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蜂台灣
五南書店→蜂台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