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為2010年10月2日、3日於中正大學所舉行之「第七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之論文集,研討會主題為「移動、交界與第三空間」,共收錄十七篇論文,及相關之講評意見。
目次
- 序/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李瑞騰
- 編序/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江寶釵
- 會議議程表
- 第一場
- 學院現代主義的文藝批評體制與典律化:以王文興《家變》為中心的探討/白依璇
- 講評意見/蕭安凱
- 門戶破敗、俠客早逝:從《城邦暴力團》談武俠小說中現代性的促逼/金儒農
- 講評意見/詹閔旭
- 自顧與他視:蔡素芬《燭光宴席》中的離散敘事析論/盧柏儒
- 講評意見/王瓊涓
- 第二場
- 層遞與位移──日治初期臺灣文人身分變遷與《臺灣日日新報》/王俐茹
- 講評意見/吳東晟
- 從傳統文人、知識份子到印刷媒體世代──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知識社群的第三種詮釋/藍士博
- 講評意見/賴恆毅
- 如果戰爭在遠方──日治臺灣的歐戰演藝/衍異/梁鈞筌
- 講評意見/殷豪飛
- 笑裡藏刀──臺灣一九三○年代漢文通俗場域中的文化「笑義」與「笑譯」之探析/陳怡伶
- 講評意見/謝瑞隆
- 第三場
- 移動中的風景──《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5-1911)日人的臺灣行旅研究/黃千珊
- 講評意見/薛建蓉
- 翻譯「東京」──《咖啡時光》的路徑與任務/劉淑貞
- 講評意見/張耀升
- 在不斷延伸的大路上找尋旅行的意義──從《練習曲》與《最遙遠的距離》看臺灣後新浪潮電影中的兩種追尋/林欣怡
- 講評意見/黃健富
- 第四場
- 冷戰結構與戒嚴體制下的潮騷──《文星》雜誌對「五四」的接受觀察/張俐璇
- 講評意見/許正平
- 國家機器與文化認同的辯證:李喬話劇劇本〈羅福星〉(1972)中的民族意識與國體想像/張怡寧
- 講評意見/陳瀅州
- 族群、世代的錄鬼簿──談甘耀明《殺鬼》之庶民認同混聲圖像/戴冠民
- 講評意見/林唯莉
- 第五場
- 協力戰爭的愛國少女──析論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中的〈サヨンの鐘〉/鄭昱蘋
- 講評意見/周馥儀
- 笠詩社女詩人政治詩中殖民經歷反思漢客語寫作意涵/黃俐娟
- 講評意見/葉袵榤
- 諦視隱匿在味蕾記憶與母愛滋味中的空間追尋──以臺灣現當代飲食散文為探悉對象/周佳靜
- 講評意見/高鈺昌
- 第六場
- 「翻牆出走」──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的欲望與性別:洪凌與紀大偉酷兒科幻作品中的後人類主體/李如恩
- 講評意見/陳鴻逸
- 總評/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林淇漾
-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翁聖峯
-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建忠
-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 黃儀冠
-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授 吳亦昕
- 與會貴賓簡介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台灣文學,論文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57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文學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典藏組許小姐<BR>聯絡電話:06-2217201-2225<BR>聯絡地址:700台南市中西中正路1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