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人物

【國立臺灣博物館專訪01】你所不知道的臺博館四大祕密!

 上稿時間:2019/07/30   
【國立臺灣博物館專訪01】你所不知道的臺博館四大祕密!

 

座落於臺北車站站前商圈,因著地利之便,熙來攘往的人流不少,因此許多人對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不一定叫得出名字,但依稀記得二二八公園中有一個綠色圓頂的建築物,門口還有著華麗的雕花廊柱……(編按:其實是多立克式柱子喔)。

近幾年臺博館的版圖規模擴大,靜態展覽與周邊文創也更具規劃巧思。本期的GPI焦點人物,就由館內的教育推廣組專業導覽員領路,帶大家認識這超過百年歷史、藏有豐富博物學珍寶的──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空拍。(臺博館/提供)
國立臺灣博物館空拍。(臺博館/提供)

一講到臺博館,你會想到什麼?

文化部底下附屬的博物館相當多元,其中三間博物館名稱相近,也經常讓觀眾們混淆,除了本次介紹的「臺博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另外還有:植物園內的「史博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與臺南的「臺史博」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雖然名稱容易混淆,但只要民眾親自走一遭,進入這三間博物館,就能發現各館內的收藏類型、展示風格都非常不一樣。

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是西方國家最常見,也是每一個國家都視為最基本的博物館的類型,記錄自知識啓蒙後對於新事物、新大陸的瞭解與認識。屬於自然史博物館的臺灣博物館,涵括了四大領域,人類學、動物學、植物學跟地質學等學門,「包山、包海,又包人」,相當包羅萬象,臺博館亦將實踐社會責任視為重要使命,致力於推廣文化多樣性以及生物多樣性。

臺博館是目前臺灣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博物館,自1908年(日治時期)成立至今,今(2019)年歡慶111歲生日,飽含時代風華,其地理位置也是見證都市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歷史端點」。博物館大門前,現稱為「館前路」,在清領時期稱府後街,日治時期改為表町通,與臺北車站相望,對應了都市空間的統治權力象徵。

前身是日治時期總督府附屬博物館的臺博館,也是當時唯一的官方博物館。日本政府站在殖民與統治者的角度,為調查經濟價值,對臺灣的人類學、地質學、植物學跟動物學做了充分研究,不過也因日治時期這一批博物學家的探查與研究,開啟一扇「讓世界認識臺灣這美麗島嶼」的大門。

你知道,土地銀行展示館也是臺博館的一部份嗎?

2005年文化部(時為文建會)啟動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金錢資源等,修復臺博館周遭數量可觀的文化資產,以作為後續教育推廣之用,2010年開幕的土銀展示館就是其中之一。

位於本館斜前方的土銀展示館,1933年落成,前身是日本勸業銀行的臺北支店。經過建築修復,現已成為自然史與科普類型等常設性展覽的展示空間。主軸是地球生命的演化故事,其中的恐龍化石是土銀館裡的超人氣展品,深獲大小朋友喜愛。

土銀展示館裡的恐龍化石。(臺博館/提供)
土銀展示館裡的恐龍化石。(臺博館/提供)

除了自然科普的展示軸線外,土銀展示館規劃的另一特點便是呈現文化資產的前世今生。匠師修復過程保留大量原始的銀行金庫庫房,並藉以展示完整金融演進史,自日治時期的勸業銀行、土地銀行、到現今的土銀展示館,臺博館不只賦予古蹟新的歷史意義,同時傳承了古蹟記憶。

婚紗攝影新選擇,南門園區.紅樓.小白宮!

2013年,臺博館第二個分館──「南門園區」開幕。南門園區前身是一座龐大的樟腦再製工廠「南門工場」,在日治時期堪稱全東南亞規模最大,當時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樟腦都是來自於此,是另類的臺灣No.1。

日治時期總督府實行樟腦專賣制度,南門工場在樟腦產業史發展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惜在1967年廢廠後,工廠用地移撥給國有財產局、中央銀行及財政部等局處使用,大部份的廠房遭到拆毀,轉由臺博館接收時僅留下三個遺構,面積不及當時的八分之一。

南門園區展示空間。(臺博館/提供)
南門園區展示空間。(臺博館/提供)

南門園區目前保留的展區分別是:原為樟腦倉庫的「紅樓展示館」、原為物品倉庫的「小白宮」,以及具有消防功能的「四百石貯水槽」,修復過程中發現的工廠紅磚圍牆亦保留一段,展現部分工廠聚落的原始樣貌。

展示主題除了針對臺灣樟腦產業史,南門園區亦被賦予推廣環境教育的重要使命,目前紅樓展示館二樓的特展主題為人與自然、土地的關係,每週六定期舉辦的綠保市集也獲得熱烈迴響,讓參觀民眾從中認識食農教育的重要,並意識到改變消費行為可以更加友善我們的土地。

鐵道部園區,即將隆重登場!

臺灣博物館系統的第三個分館,是預計於明(2020)年4月開幕的鐵道部園區,也是受到許多鐵道迷們高度期待與重視的園區。鐵道部是個非常美麗又龐大的古蹟群,展館主軸是關於臺灣的鐵道文化與現代性的發展脈絡,主廳舍之外,園區裡還有許多重要建物,例如八角樓、食堂、工務室、電源室等場域,帶領觀眾重回當年鐵路蓬勃建設發展的年代。

鐵道部園區整建中。(臺博館/提供)
鐵道部園區整建中。(臺博館/提供)

長期被鐵皮包覆的鐵道部,從調查到修復經過十幾年長跑,即將重見天日,隨著古蹟修復工程於2017年落幕,逐一拆卸一層又一層的鐵皮與鷹架。行經北門時,除了北門郵局、景福門之外,不妨望向北側的古蹟建築,就會看見明(2020)年預計開幕的鐵道部園區。

鐵道發展對於臺灣來說相當重要,歷經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日治時期至今,鐵道是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也是傳承文化記憶的載體。因為鐵道演進史規模巨大,鐵道部保留的主要是以廳舍、辦公室等簡單的塗裝養護為主;針對修理工廠、機械維護的部份,則遷到松山整建當中的臺北機廠,甫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2019.08.13),未來將規劃成隸屬於文化部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精彩珍貴的火車頭都將收藏在此,等待民眾親臨參觀。

臺博館賦予四個館區不同使命,不管是人文歷史或者自然生態,都能讓民眾藉此認識我們所生長的美麗島嶼。身為國家級的博物館,對外希望讓來訪的國際旅客更加瞭解這片土地的歷史與文化,對內則希望讓國人接觸教科書上學不到的知識,藉此喚起對於土地的熱愛跟瞭解。

│延伸閱讀│
【國立臺灣博物館專訪02】你今天「發現臺灣」了嗎?
【國立臺灣博物館專訪03】臺博館正夯 我的原則就是買爆、拍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