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全球化視野下的19世紀博物學者斯文豪:異人的足跡旅遊書Ⅰ

 上稿時間:2019/10/18   
撰稿人:王健安 
【書評】全球化視野下的19世紀博物學者斯文豪:異人的足跡旅遊書Ⅰ

如果我們想試著歸納出19世紀台灣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及其所代表的意涵時,「全球化」會是相當有趣的切入點;就如同《遇見斯文豪:發現台灣生物多樣性》(以下簡稱《遇見斯文豪》)一書所嘗試的方向。

文/王健安

簡單來說,所謂的全球化意指人類擺脫地區性限制,以各種方式與地球上的其他人類進行間接或直接的交流,進而形成一個以地球為單位,更加緊密的互動網絡。從人類出現以來,全球化就已開始發展並影響著人類,比如說著名的絲路,便是歐亞大陸上最為知名的全球化案例。自16、17世紀以來,因人類科技文明和社會制度的大幅變遷,使全球化的影響範圍與力道越趨顯著;而台灣,便深受近現代全球化的影響。全球化之所以值得關注,不僅是因為帶動生物或物品流動,人類自己及其所乘載的知識、思想,亦為流動的一部分。

根據《遇見斯文豪》的介紹,斯文豪(Robert Swinhoe, 1836-1877)生於印度,曾到英國求學,日後以英國外交官的身分活動於中國南方,並在1860年代短暫來到台灣。不過比起英國外交官的身分,他更有名的事蹟在於「將台灣生物引進現代生物分類學體系的博物學家」。單就以上描繪,便足以看出斯文豪本身,便是個突顯台灣與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案例。

首先,斯文豪的家庭背景與個人經歷便與全球化密不可分。英國自18、19世紀以來,不斷在世界各地擴張權力、串連各處殖民地,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海上霸權。在此背景下,斯文豪的家族選擇移居印度,並在遙遠的異邦培育後代;而斯文豪更因英國的對外政策,來往活動於中國及台灣各地。如此人生經歷,對於中世紀聽眾而言,可能會是個使之驚訝連連的傳奇故事,但對於19世紀英國而言,卻是個相當理所當然的生平事蹟,凡此種種,足以令人驚嘆變化之大。不過更重要的是,斯文豪究竟是如何以博物學家的身分,促進全球化的影響?

《遇見斯文豪》如此概述斯文豪的故事:

業餘博物學家斯文豪利用公務之便,在台灣低海拔地區大量觀察並蒐集在地的動、植物……。即便因健康不佳離開公職返回英國,仍熱衷於物種的研究,斯文豪身後留給世人的是數量豐富的標本、論文及採集報告,這些自然史紀錄在在成為重要的歷史珍寶!

這段話有兩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專有名詞:「博物學家」及「自然史」。

綜覽西方學術發展史,博物學及自然史研究始終是重要分支。關於該門知識,在古典時代便有羅馬的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 23-779)為後世立下典範。他窮盡一生盡可能地蒐羅各領域成果,為後世留下了名為《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的古代百科全書。但說到現代博物學與自然史研究的起源,不得不提及18世紀啟蒙時代的日耳曼學者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 , 1769-1859)。他絕非西方歷史上的第一位探險家,但絕對可以說得上是第一位以博物學的眼光,採取系統性研究、並實地探勘美洲大陸的博物學者。因為他的努力,許多此前罕為人知的物種及自然現象,一一成為自然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大幅擴張人類的眼界。

斯文豪如同洪堡德及其他近現代博物學者,趁著全球化帶動的交流抵達異方,以無比好奇心觀察自然世界。多虧斯文豪的努力,台灣許多物種首次以現代學術角度嚴謹記錄下來,並得以與同時代的其他學者,乃至於相差一個多世紀的我們所知。如同書中如此感性地說到:

斯文豪,這位英國來的「外交官」或「博物學家」,為台灣生物相寫下的紀錄,引領著其他自然史研究開拓者,冒險踏遍各處山嶺,留下篇篇的紀錄與報告,是審視台灣由古貫今的生態資料庫。這些文獻與標本證物,促使我們更須正視台灣生態面臨的危機,並思考以宏觀的角度對待這塊土地的蟲鳥草木。

假使我們以全球化的角度檢視斯文豪,便能深刻理解到,19世紀中葉的台灣早已成為全球化世界下的一個環節,參與的同時,也散發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樣貌。即便「全球化」並未為《遇見斯文豪》的關鍵字,仍不時透露出這股不可逆的趨勢。

不過必須指出,《遇見斯文豪》雖有著如此動人的敘事主軸,表現手法仍稍嫌粗糙。根據本書策畫者國史館的說法,《遇見斯文豪》試圖以外國異人為主軸,融入「數位典藏史料」。作為一本普及性讀物,這種做法絕對值得鼓勵,特別是考量到視覺圖像亦為重要傳播媒介時更顯如此。可惜的是,書中文字與圖片本身往往有極大斷層,並未整合成完整敘事內容;換言之,本書依照原始目的放入大量圖片,但顯然並未善加利用,進而達到引領讀者更迅速認識斯文豪的效果。如果再進一步考慮到近現代博物學者是如何依賴圖像紀錄與實物標本時,這種落差更顯可惜。

總體來說,《遇見斯文豪》雖因呈現方式而少了些許閱讀樂趣,但回到其敘事角度、出版動機,仍有值得推薦之處。在今日,台灣史相關書籍已成歷史普及讀物的主流出版物時,《遇見斯文豪》卻是在10年便已開始進行台灣史的大眾化推廣,本書在某種程度也確實上做到了這點。特別是當博物學或自然史研究早已是西方學界的顯學時,以博物學者為主軸,介紹台灣史的其中一段故事更顯難能可貴。如何在政治史、人權史、社會史之外,另外開拓台灣史的可能性,本書的確做了些許重要嘗試。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異人的足跡旅遊書Ⅰ-遇見斯文豪(書+DVD)

a
王健安
喜歡觀看圖像,找尋其中意涵。渴望總有一天能依據16世紀的地圖和導覽手冊,用雙腳遊歷羅馬城。著有《世界劇場:16-18世紀版畫中的羅馬城》、《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上古至地理大發現》(合著)、《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科學革命至當代世界》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