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過國家公園嗎?你是否好奇國家公園存在的目的?它跟國家風景區、國家森林遊樂區一樣嗎?國家公園內部又是如何運作呢?就讓現任墾丁國家公園技士,並以國家公園為背景寫了三部替代役傳奇的作者楊政峰,一一為你揭開國家公園內部的神祕面紗!
採訪當日,楊政峰一身輕裝,從屏東風塵僕僕北上,即使路途遙遠,也沒有顯露出疲態,態度相當親切,侃侃而談不少工作的趣事,不難想像任職於墾丁國家公園、同時擔任替代役講師的他,上起課來應該頗受歡迎。
楊政峰談起國家公園,像打開話匣子一般停不下來。
墾丁國家公園創立始末
經過一陣寒暄後,楊政峰馬上進入主題,首先向我們介紹墾丁國家公園的創立過程。墾丁國家公園是台灣第一座公告的國家公園,設立的過程頗為曲折,國家公園法早在民國五十八年由交通部建請內政部研擬草案,但彼時正值十大建設時期,惜因自然保育觀念未臻成熟以及政府著眼於經濟發展的重點政策而延宕,但也在六十三年公告實施;直至民國六十六年,前總統蔣經國先生南下視察,見到佳樂水當地美景,指示將此一地區規劃為國家公園。
規劃之初,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仍有許多住戶,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經濟發展機會,這也造成日後在管理處常見民眾舉著旗子、開遊覽車包圍抗議。「不過墾丁國家公園的設置仍然有其必要性。」楊政峰指出,因墾丁國家公園內的陸地與海域面積各占百分之五十,並擁有台灣其他地方沒有的亞熱帶植物,以及豐富的動物、昆蟲,更遑論海中多元的珊瑚礁生態了!若沒有國家公園保護,肯定會被破壞殆盡。
墾丁潮間帶有廣大平緩的珊瑚礁海蝕平台,育孕豐富海中生物。
國家公園以保護環境為宗旨
「環境保育是國家公園設立的目的。」楊政峰娓娓道來,國家公園觀念的起源來自於美國,當時美國的發展歷史比起歐洲相對薄弱不少,不若歐陸土地所擁有的豐富文化底蘊;沒有像義大利比薩斜塔或巴黎凱旋門一般驚豔的建築,直到優勝美地和黃石國家公園內壯闊的原始景觀被發現──原來美國還是有足以傲視全世界的自然資產。為了保護這些土地範圍內不受人為開發破壞,因而發展出國家公園的概念。由於美國的成功案例,各國也逐一仿效,堪稱保育潮流的先驅。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內擁有許多特殊景觀,圖為著名景點大稜鏡溫泉。
「其實很多民眾也不太清楚國家公園和風景區、森林遊樂區的差別,只知道都是放假可以去的地方。」楊政峰困擾地說。其實,國家風景區是根據《發展觀光條例》所劃設,其中指出具有大自然之優美景觀、生態、文化與人文觀光價值之地區,應規劃建設為觀光地區;森林遊樂區則是為應國民休閒及育樂之需要,林務局自民國54年起發展森林遊樂事業,提供民眾休閒遊憩,兩者本質上皆與國家公園不同。「台灣的國家公園層級並不高,屬於四級機關,但美國則是三級,以類似台灣「署」的層級執行業務;而國家風景區與國家森林遊樂區是更次級的編制,偏向觀光性質,不過因為組織結構不那麼明確,也難怪民眾時常搞不清楚之間的差別。」楊政峰解釋。但無論是國家公園或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民眾都應愛護自然資源,不任意破壞。
民間發起大型墾丁淨灘、淨海活動,吸引不少人共襄盛舉。
一日國家公園業務解密
提起自己在墾丁國家公園的日常業務,楊政峰表示工作內容相當繁雜。國家公園有許多課室,每個課室有不同的業務性質,楊政峰隸屬為「遊憩服務課」,他常以幽默的方式向別人形容自己是「清垃圾的」,因為除了要解決遊客的問題、確保遊客登山及下水的安全(例如,在高山型的國家公園可能需要執行搜救任務),保持國家公園環境的整潔是工作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若沒有良好的環境,不僅會損害原有的自然生態,對來訪的遊客來說,也容易發生意外。
另外,因應國家兵役政策的變遷,國家公園管理處徵集替代役協助維持國家公園的營運,紓解日益繁重的業務;而楊政峰正是負責教育這些替代役國家公園專業知識的講師之一,也因此有機會接觸這群年輕人。看見他們為國家公園揮灑汗水的熱血模樣,讓他忍不住想記錄下來,替代役的傳奇故事於焉誕生。
經過專業訓練後,替代役也能成為國家公園自然生態解說員。
山與海──兩座國家公園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楊政峰除了待過墾丁國家公園外,也曾在高山型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任職。「雖然都屬於國家公園,但兩者的情況是完全截然不同,各有其魅力。」回想起雪霸國家公園的日子,楊政峰歷歷在目。例如,在生態方面,墾丁國家公園位處熱帶,特有植物十分繁複,包括:瓜葉馬兜鈴、台灣紅豆樹、鵝鑾鼻大戟、恆春鐵莧等近110種;過境此區的候鳥種類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紅尾伯勞與灰面鵟鷹;在海中除了珊瑚礁外,也可看見印太洋瓶鼻海豚 瓶鼻海豚及偽虎鯨等鯨豚類。而雪霸國家公園內,除了知名台灣特有種櫻花鉤吻鮭外,尚有台灣黑熊、台灣水鹿、石虎等保育類動物;另外,林相豐富,擁有低海拔之闊葉林、中海拔之針闊葉混合林以及高海拔之針葉林,植物生態多樣;全區還有154種鳥類,其中冠羽畫眉為園區內常見的特有種。
灰面鵟鷹通常於十月飛抵墾丁,故又稱作「國慶鳥」。
在觀光客的組成方面,由於雪霸國家公園地勢險峻,像是高山草原、高山叢林這類比較不容易進入,因此來訪的通常都是登山客,偌大的土地上可能只有30-40%的人在活動;但墾丁國家公園就不一樣了,因易達性高,加上住戶數為台灣國家公園之最,因此同樣大小的土地,可能有高達80-90%的遊客在內,即使公部門的人員編制已經是金門國家公園的三倍,但在處理各式各樣的遊客問題上,還是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雪霸國家公園危險性高、易達性低,多為登山客造訪。
疫情下國家公園的未來發展
今年全球深受武漢肺炎的陰影壟罩,面對遊客因外在的政治或疫情因素驟減,對國家公園是否會有所影響?楊政峰的回答顛覆了一般人對國家公園的想像,他說:「其實國家公園的經營理念,不需要去在乎遊客數多少。」畢竟,成立國家公園的初衷就是為了保護環境,若將重點放在如何吸引遊客前往,反而會有害無益,但站在觀光部門的角度可能會不太一樣,反而希望來客數越多越好。
面對兩者衝突,如何平衡成為一大課題,政府也不能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將國家公園全面封鎖,這樣反而本末倒置──建立起良好的觀念才是當務之急。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適當開放國家公園,吸引民眾進入,搭配國家公園內專業的生態保育及解說等課程,教導正確的生態知識及保育觀念,才能減少環境破壞,達到永續經營之效!
│延伸閱讀│
國家公園與替代役交織出的傳奇故事──專訪《山海無雙》作者、墾丁國家公園技師楊政峰(下)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