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預報不準是正常,準才是加分。」中央氣象局主任祕書林雨我在專訪的過程中,不斷提起這句話。天氣預報雖然是相當精密的科學,但氣象千變萬化,實在不好捉摸。一般民眾可能不知道,電視上三分鐘內所呈現的氣象資訊得來並不容易。有鑑於此,中央氣象局企劃了《預言未來的人》這本童書,期望透過精美的繪本,吸引小朋友的興趣,讓氣象知識能夠從小扎根。
氣象預報怎麼來?看見氣象人的一天
從《預言未來的人》一書中,我們可以看見氣象預報背後的艱辛,要獲得氣象資料並不如想像中簡單。
中央氣象局在全台總共設置二十五個有人駐守的氣象站,每站都有不同任務,例如花蓮的氣象站,常常需要在強風豪雨的戶外,穩穩抓住及釋放大型探空氣球,以測量大氣層中不同高度的溫、溼度和大氣壓力;玉山氣象站的氣象人員,由於山上資源缺乏,必須揹負幾十公斤的物資登上玉山北峰,才能進行觀測工作,有時還得在惡劣的天氣下操作各種測量儀器,準時上傳資料;又如離島的氣象人員,則必須克服暈船的不適抵達氣象站,才能執行測量海域相關氣象數據的任務。
玉山觀測站的特殊性
本書挑選玉山氣象站作為故事開頭,是因玉山站的特色明顯。玉山身為東南亞第一高峰,相當適合進行氣象觀測,此外生態十分豐富,如果你在書中仔細尋找,可以發現臺灣特有亞種、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台灣黃喉貂穿梭其中,算是一個小彩蛋。
另外,山上景色十分優美,夜晚沒有光害,時常可看見銀河滿天的景象。「因此玉山氣象站也培養了不少攝影高手」,林雨我打趣說道。但相對的,在這裡工作並不輕鬆,光是從登山口到達位於北峰的氣象站,氣象局同仁與工友就要走八小時(一般人大概需花費十二小時),加上由於氣壓改變,長期下來鼻中隔會出問題,上山缺氧,下山流鼻血都是家常便飯。玉山氣象站是四級測報機構,配置一個主任、三名職員、四個工友。職員上山三十天,下山休息六十天,聽起來好像很「爽」,但他們每天必須工作十六小時;工友則是上去三十天,下來休息三十天。
氣象人除了要收集氣象觀測站的數值外,還必須將氣象衛星回傳的數值轉換成衛星雲圖、將空氣中的水滴大小和位置資料轉製成雷達回波圖、將波浪觀測浮標測量到的數值製成波浪分析、預報圖等。在取得各項資訊後,輸入超級電腦,透過複雜的數值模式的運算,推測未來的天氣變化,最後經過專業的討論判斷,才會呈現在民眾面前。
氣象局主祕林雨我為我們詳細介紹玉山氣象站。
天氣預報不是嘴巴隨便說說,而是經過科學論證
氣象局主祕林雨我表示,希望透過本書讓小朋友明白,在電視上播報氣象的叔叔阿姨不是在亂講話,一切都是有科學依據。林雨我再次強調,氣象預報不準很正常,所有的氣象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著。其實,隨著科技發展,觀測設備已經越來越好、氣象雷達及衛星的解析度也越來越高,可以利用更好的數值預報模式去跑資料。最近也收到不少民眾的回饋,都稱讚氣象預報有比較準。
《預言未來的人》採用真實氣象圖表,打造親子共讀!
作為兒童繪本,《預言未來的人》當然少不了精美的插圖,氣象局邀請到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作家玉米辰進行繪製,他的作品《守護大海的人(另開視窗)》曾獲2021 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如果你翻閱這本書會發現,書中關於氣象資訊的插畫非常寫實,一點也不馬虎──不論是氣象站場景、海氣象觀測儀器,甚至許多頁面都是直接將真實的氣象資料圖呈現出來,並未經過簡化。對於五至七歲的小朋友來說,可能不好吸收。這樣的設計背後是否有什麼用意呢?
書中出現的海氣象浮標,在中央氣象局廣場前也有一座退役浮標。
氣象局主祕林雨我笑著說,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讓小朋友完全讀懂內容,而是希望他們能對氣象觀測的場景、儀器有印象,知道氣象科學並非空穴來風;附上真實的氣象圖表,也是希望小朋友如果對裡面的資訊有興趣,家長或老師可以教他們判讀,並藉機說明其中的原理與知識。例如,透過書中的氣象圖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空氣是冷的、海水是熱的、「這裡」會產生渦旋等資訊,相當適合親子伴讀。
林雨我講解書中衛星雲圖、回波圖與波浪分析、預報圖上資訊背後代表的意義,期盼透過真實圖表呈現,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起小朋友的學習興致。
氣象知識多元推廣,大家都是氣象人
當然,要達到上述的理想,老師和家長也需具備充足的氣象知識,所以除繪本外,氣象局這幾年也積極透過各種管道推廣。林雨我拿起手機,熱情地分享四個由氣象局製作的APP,分別是「中央氣象局W-生活氣象」、「中央氣象局E-地震測報」、「中央氣象局Q-劇烈天氣監測系統」與「中央氣象局L-樂活氣象」,一般民眾可依照自己的需求下載不同的APP。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網站(另開視窗))
其中「中央氣象局L-樂活氣象」整合了健康、旅遊、校園、漁業、數位科普及數位導覽等六項天氣的應用服務,內含天文、氣象、地震、海象、防災教育等相關科普知識,並推出「校園氣象」功能,集齊全台五千多所學校的天氣,讓家長隨時掌握校園天氣。
林雨我介紹「樂活氣象-中央氣象局」APP的特色。
百葉箱進駐校園,推廣學校教育
另外,為了盡量廣設觀測設備、加強觀測覆蓋密度,氣象局也積極向學校爭取用地,希望在校園內設置百葉箱,除了收集在地天氣資訊,老師也能藉機進行機會教育。因此為協助學校自然科學教師強化氣象專業知識,氣象局也深入校園舉辦多場研習營,以及對各界開辦實務研習班。
充滿氣象人誠意的短知識影片
近年,網紅產業興起,YouTube漸漸成為吸收知識的地方,氣象局當然也不落人後,製作了一系列「氣象短知識(另開視窗)」影片。為了迎合現代人的觀影習慣,每支影片長度大概落在2-3分鐘,主要以逗趣的動畫教導氣象知識,目前持續更新中。林雨我驕傲地說,這些影片並不全然是外包給廠商製作,從企劃到上架都是同仁自己完成,品質看起來或許有點簡陋、粗糙,但裡頭承載著都是氣象人滿滿的心意。
氣象短知識系列63:快速旋轉的風
氣象局未來規劃──讓更多人走進氣象世界
從訪談中不難看出,無論是繪本製作、APP架設或網路平台經營,都在在展現出氣象局深入民眾生活的決心。林雨我表示,未來可能會將同仁在氣象站拍攝的作品製作成日曆、月曆,或是利用美麗的氣象站吸引民眾興趣等軟性方式,讓更多人走進氣象世界。
以氣象站為例,每個氣象站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通常一個縣市會有一個有人駐守服務的氣象站,特色也各有千秋──中央氣象局在日治時代稱為「台北測候所」,直屬於日本總督府,所以設立於總統府旁;嘉義是農業大縣,故設有「農業站」;二戰時,台灣作為日本軍事基地,很多飛機都是從台灣起飛,於是需要在阿里山、玉山建造不同高度的氣象站,以了解大氣在垂直方向的狀況;台中氣象站設在台中公園裡面,很有都市fu;日月潭氣象站視角超美,可以將整個日月潭看得清清楚楚。
學習氣象又如何?
或許有人看這裡會納悶:「學習氣象知識有什麼用呢?我們只要知道明天會不會下雨不就夠了嗎?」其實,了解大自然的運作原理,也可以預防悲劇發生。例如瘋狗浪,每年奪走很多條人命。林雨我表示它其實不是「浪」──浪是疊在水體表面,瘋狗浪則是整個水體上升。受到地形影響,瘋狗浪遠看或許是很淺的浪花,但到岸邊時水體會瞬間堆高,將人捲入海中。如果民眾知道瘋狗浪的成因與危險性,下次去海邊垂釣或玩水時,就會更加謹慎。
防災教育從小開始,不忘弱勢族群
林雨我說:「我相信防災教育、科學教育、公民教育,都要從小開始。大了之後,人格及思維已定型,很難去改變。」這也是製作《預言未來的人》的初衷,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受惠。
明年初就要退休的林雨我在訪談中表示,如果時間允許,希望可以製作新住民語言的氣象防災書籍。根據內政部統計2019年台灣新住民(不分國籍視為一體)已超過原住民人口。如果有越多人接受防災教育,就越能有效降低天災帶來的傷亡。
秉持著為弱勢族群著想的理念,幾年前氣象局也與台北市視障家長協會合作,編製雙視點字書,從氣象學的角度撰寫,讓視障朋友認識高氣壓、颱風如何形成等知識。書中除基本的點字外,還特別為視障者繪製專用的圖表,以及供老師或家長可以導讀的文字。特別令人動容的是,每一本書都是由台北市視障家長協會的志工們手工製作,獨一無二且充滿對孩子的愛。林雨我說,目前中央氣象局還存放了幾本雙視點字書在展覽室,並熱情為我們介紹。
手工製作的雙視點字書透過不同材質呈現圖中複雜的資訊。
除點字書之外,亦製作有聲書輔助教材。
林雨我帶著我們走到地下一樓,展覽室中充滿許多氣象觀測儀器,甚至還有地震模擬器與VR體驗,林雨我表示,這些設備一般民眾都可以使用,如果是團體預約還會有專人進行解說;每年7月局慶也會舉辦活動與民眾同樂,反應都十分熱烈。氣象局不只是氣象人上班的地方,也是民眾學習氣象知識的好場所,氣象局竭誠歡迎大家進來走走!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