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視覺臺灣:日本朝日新聞社報導影像選輯》──珍貴的時代切片

 上稿時間:2021/02/15   
撰稿人:陳力航     編撰:陳力航
《視覺臺灣:日本朝日新聞社報導影像選輯》──珍貴的時代切片

中研院民族所的研究助理陳力航閱讀中研院出版的《視覺臺灣:日本朝日新聞社報導影像選輯》,從中觀察日治時期「殖民者」眼中的臺灣,肯定這些保留下來的戰前影像紀錄集結成書的重要價值。

文/陳力航

本書的主編者為鍾淑敏與貴志俊彥,鍾淑敏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史,特別是臺灣人在海外的活動。同時,她也是臺灣總督府檔案研究的知名學者,而臺灣總督府檔案是理解日治時期日人在臺施政軌跡的關鍵。

相對於鍾淑敏,貴志俊彥的專長為東亞地域研究,近年來以通信、媒體為主要關注焦點。貴志透過跨國研究,嘗試對東亞地域進行比較分析。與此同時,他也摸索非文字資料研究的可能性。貴志試著將東亞地域有關史料公開化,並構築資料庫,將日本所藏的史料數位化;他所關心的是,日治時期臺灣的形象是如何被轉達、過濾。

本書的特色在於,它是由許多珍貴照片構成,朝日新聞保存的照片一共有1126張,其中有934張照片,在網路上未曾公開,而本書刊載的照片,為其中的462張。這些照片的價值何在?根據貴志俊彥在書中表示,日本報社保存的戰前舊照片不多,僅《朝日新聞》及《每日新聞》大阪本社的舊照片而已。日本的報社何其多,為何只有這兩處的舊照片得以保存?其他報社難道不知道保存嗎?這必須從時代背景開始說起,在戰時之下,除了軍部的銷毀命令之外,空襲也是照片的一大災難。1944年,《朝日新聞》的東京本社以及其他新聞媒體,曾將報社內的底片燒毀;其他新聞社的底片,就算沒有被人為燒毀,也多在空襲之下付之一炬。

相對之下,本書的照片得以倖存,其中有一段故事。本書照片來自「富士倉庫」:事實上,在二戰後期,朝日新聞社大阪本社先將這批照片轉放到奈良的天理圖書館,因此幸運躲過軍部的銷毀命令;在戰後,這批照片輾轉於幾個租用倉庫之間,最後存放在「富士倉庫」內,直至1999年,才再度公諸於世。

這批照片多為《朝日新聞》記者與特派員拍攝,拍攝時間為1923年至1941年間。本書將內容分為政治外交、文教衛生、產業經濟、景觀民俗、原住民族五大類,每部分都有相關的學者撰寫專文,每一張圖片旁也都附上介紹。本書照片具有的價值與貢獻在於:讀者透過本書圖片,能夠使日治時期的建築、景觀、行業、原住民模樣具象化。然而,日治時期有許多寫真帖[編按:以「寫真」(照片)製作的「帖」(相簿或相冊),泛指官方以實體寫真或印刷模式所製成的相簿],現行各個資料庫當中也藏有不少日治時期的照片,那麼相對之下,《視覺臺灣》又有何特殊呢?簡單來說,《視覺臺灣》的照片非常清晰、照片數量多,而且集中於某一方面。日治時期許多的寫真帖、報紙呈現的圖片,可能在清晰度上無法與《視覺臺灣》比肩,內容上也較不豐富。

由於本書照片的畫質清晰,可作為歷史轉譯的參考素材,若以本書為參考,可進一步呈現當時建築上的細節。對日治臺灣相關紀錄片、電玩遊戲、動畫、漫畫等,都非常有幫助。本書的照片繁多,在104頁「臺北職業紹介所」的照片,清楚呈現臺北職業紹介所的外觀;若仔細觀察,照片中的紹介所牆壁裂痕都清楚可見。此張照片的下一張,就是臺北職業紹介所的內部,可見圖中尋求工作機會的人們正與櫃檯人員討論。此外,在本書106頁「桜川さん 宜蘭にて」圖片中,難得捕捉到教育家櫻川女士的近照,呈現了櫻川女士與學童互動的情形。櫻川女士是日治時期宜蘭教育史當中的重要人物,許多曾接受日本教育的宜蘭地方耆老,都對櫻川女士有印象。以上臺北職業紹介所,以及櫻川女士的照片,雖然仍帶有官方上對下的色彩,但已經是本書的照片當中,相對貼近常民生活的照片。

其餘的照片,雖然畫質清晰,但整體呈現的意象,是以「殖民者」──也就是以日本人的視角──來看臺灣。書中的建築照片,大多是公共建築,私人民宅相對較少。除了建築部分,本書重點集中在各產業與設施,舉凡林業、糖業、製茶、農耕,呈現的是殖產興業的意向,缺少臺灣人從事其他行業的紀錄。

類似上述櫻川女士的照片,不能說沒有,只是相對本書收錄照片的基調而言,這類偏生活面向照片不多,誠為可惜。若與近來出版的李火增鄧南光等人的攝影集相對照,如此的傾向會更為明顯。特別是李火增的攝影集當中,可見到許多如酒店的女給、藝旦等的日常照片,但是在《視覺臺灣》當中比較看不到。《視覺臺灣》成書收錄的照片有其時代背景與包袱,本文的目的不是在苛責本書收錄的照片,而是希望以本書為例,來說明在日本人眼光裡的臺灣究竟為何。與李火增的攝影集對照,立刻就能夠了解兩者之間的不同。

這本書提供了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建築,以及產業、景觀、原住民的影像。然而,貴志說明本書的特殊性時,曾談到照片都必須交給軍方審查,也因此,照片的內容與走向自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以《每日新聞》為例:《每日新聞》曾出版一本《1億人の昭和史-不許可寫真史》,收錄被軍方退件的照片,這些照片可能不小心拍下軍人的醜態,或者是血腥屍體畫面、軍備武器細節,而被蓋上「不許可」的印章。這些「不許可」的照片代表的是戰前日本的敏感神經,呈現的是相對寫實的歷史情境。然而,不知道《朝日新聞》現存的照片當中,是否仍有類似《每日新聞》的不許可寫真?如果有的話,在許多不許可寫真當中,是否也有臺灣的相關照片呢?

不論如何,本書是近年來,由中研院臺史所出版的照片集之一,雖然收錄的照片多是以日本視角為主,但仍有其價值所在。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視覺臺灣:日本朝日新聞社報導影像選輯 (精裝)
五南書店→視覺臺灣:日本朝日新聞社報導影像選輯

a
陳力航
臺灣宜蘭人。成大歷史系學士(04-08)、政大臺史所碩士(08-12)、東京大學外國人研究生(14-15),現為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助理。 學術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史、日治時期臺灣人海外活動史。著有《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臺北:前衛,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