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特推薦
《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人類如何邁向現代世界的故事
上稿時間:2021/01/11
撰稿人:
王健安
編撰:王健安
探討十六世紀世界地圖的繪製、樣貌,呈現地理大發現的歐洲與明朝的中國觀看、記錄世界的方式,體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具體影響。卜正民的《全圖》一書,訴說的是人類狂熱吸收新知、邁向「現代」的故事。
文/王健安
卜正民的《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以地圖為主角,輔以兩段簡單易懂的故事,重現了人類近代史上的一段精彩時光。
大致來說,關於歷史圖像(地圖、繪畫、雕像、建築等)的研究可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聚焦於圖像本身的主題、風格、素材及創作過程等,許多藝術史研究均以此為出發點;另一種模式,則試著分析人類創作這件歷史圖像時的時空背景、心靈思想,乃至技術變革等面相。《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採用的研究方法,顯然比較偏向第二種模式,而這不是卜正民首次嘗試這麼做。他的名作《維梅爾的帽子:十七世紀與全球世界的曙光》(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並不聚焦於分析藝術品本身,而是藉由畫中的物質或文化元素,闡述北方歐洲在地理大發現時期,與世界各地的各方交流,是如何體現在歐洲文明之中。
《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之名,源於一幅別具意義的印刷品:南京出版商曹君義於1644年出版的《天下九邊分野人跡路程全圖》(以下簡稱《天下全圖》)。卜正民認為,在那個年代,包括《天下全圖》,中國出現了無論就世界觀或創造背景上,皆與中國傳統地圖極為不同的「全圖」。這當然不是中國內部獨立因素所造成,其背後有著相當宏觀複雜的歷史因素。
《天下全圖》的故事要先回到十六世紀下半,耶穌會抵達中國不久、努力傳教的年代。那位著名的利瑪竇(Ricci Matteo,1552-1610)抵達中國時,不僅帶著福音,還有許多西方藝術、科學上的最新成果,像是帶有經緯線概念的世界地圖。隨後幾年間,因為極度受歡迎,利瑪竇持續更新世界地圖,甚至是以商業化模式印製出版。同時代的中國出版商當然也注意到利瑪竇地圖的嶄新之處,紛紛借鏡與抄襲,再加上各自獨特的世界觀後,產生各種異於中國傳統、也異於利瑪竇地圖的變種地圖;於是乎,曹君義的《天下全圖》因應而生。根據卜正民的研究,《天下全圖》之於中國傳統地圖,至少有兩個明顯的對比,其一是使用了經緯度概念,另一則是描繪出整個歐亞大陸,以及環繞於四方的海洋;如果不是利瑪竇,實在難以想像曹君義能創造出這種類型的地圖。但是,《天下全圖》還是留有不少傳統痕跡:中國領土不成現實比例地放大,置於地圖正中央,並配合天圓地方的概念,描繪出近似正方形國界輪廓。曹君義並非當時的唯一特例,雖然在創新性、細緻度與內容豐富度等方面可能略有不足,但在《天下全圖》出版的前後,中國境內確實出現了許多帶有相同特徵的「全圖」,足以顯見利瑪竇帶來的深遠影響。
《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的第二個故事,仍與《天下全圖》直接相關,不過卻是一幅收藏於歐洲的《天下全圖》。令卜正民好奇的是,曹君義當初設定的讀者是中國群眾,那《天下全圖》為什麼會流傳到歐洲?當時的歐洲人看到又會有何反應?卜正民提到,十六世紀歐洲人來到東亞後,莫不致力於蒐集各類情報,並繪製成具有商業、軍事價值的地圖。為了能更加深入認識中國,歐洲除了積極研究傳教士傳遞回來的資料,也視中國人製造的地圖是再好不過的一手資料。在此背景下,大量來自中國的地圖傳入歐洲,其中便包含了曹君義創造的《天下全圖》。在好長一段時間內,這些外來地圖也深深影響著歐洲的世界觀,甚至有人據此堅稱,中國領土的確呈現正方形。這種發展正好說明了在十六、十七世紀之際,並未存在歐洲或中國單方面影響對方的情況:「通過把這段歷史看作雙向、互動、以及跨文化的歷史過程,我們就會開始理解到,歐洲人仰賴中國人對於亞洲的知識,也不亞於中國人倚賴歐洲人對於世界的認識」。
持平而論,或許是因為《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源自於卜正民在中研院的演講稿,整體概念並不複雜難懂,但處處可見許多重大歷史發展鑲嵌其中。例如印刷術的成熟,使製作地圖的成本大幅下降;逐漸擴大的商業市場,令印刷品擁有相對應的消費者;以及卜正民不斷強調的,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學習。以上發展不只是在中國,在歐洲也是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十六、十七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時期,因為各種新發現與變革,人類慢慢意識到:他們面對的,是個先前難以想像的龐大世界;各類資訊不斷湧入,哪怕是最為驚奇的事物都有可能存在。這也就是為何,在卜正民的筆下,那些與地圖相關的人們,時常帶點焦慮感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卜正民的《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並無意闡述,顯然也無法支撐「人類大歷史」的宏偉架構。但以地圖為主角,以製造、交流的過程為劇本,卜正民具體而微地展演出在新舊事物迅速變動的年代中,世界各地的人類以此前少見的開闊胸襟,貪婪地吸收一切新知,試著從中找出更為理想,或是能夠適應新時代的生活道路。卜正民在《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前言處提到:「我意識到正是有這一段在地球相對兩端所進行的鑽研,繪製和印製地圖的歷史,才誕生出近日我們所知悉的世界地圖。」這句話固然是關於本書的定位,用以比喻世界近代史的發展也頗為貼切。《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說的不僅是地圖的故事,也是人類如何邁向現代世界的故事。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
五南書店→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