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閱讀時間的跨度──彭啟原《客家‧翕相:臺三線的田野紀實》

閱讀時間的跨度──彭啟原《客家‧翕相:臺三線的田野紀實》

 

由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出版的《客家‧翕相:臺三線的田野紀實》,作者是身為客家子弟、從事多年影像工作的彭啟原導演。本書從空中攝影及田野訪查記錄中,在飛閱「臺三線」的自然、人文與地景的同時,窺探先民當年面對族群關係緊張時期的艱辛。以歷史的角度,從台中東勢到桃園龍潭這段「臺三線」──土牛紅線(土牛溝)、隘勇線、古道運輸線。

文/劉懷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專任助理)

  從2017年開始,中央政府積極推動「浪漫臺三線」的政策,又以「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治理平臺」統合中央11個相關部會,以及桃園、新竹、苗栗、臺中等縣市政府及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成果陸續完成,而彭啟原導演(以下簡稱「彭導」)所著的《客家‧翕相:臺三線的田野紀實》一書,也鑑於這樣的因緣下,重磅誕生。

  推薦彭導的這本書之前,容或我先談談與彭導的二三事:和彭導的認識,真的是一件綺麗的偶然。回想起2013年,我正為研究所碩士論文撰寫階段努力中,在爬梳大量文獻,千頭萬緒之際,赫然發現登載於「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典藏Blog Collection Room」的兩篇文章,分別是:〈臺灣客家建築的在地化初探(上)〉和〈臺灣客家建築的在地化初探(下)〉,當下我興奮不已,立刻拜讀,一字一行的遊歷下,走到了「東勢山城建圍龍」(按:「圍龍」一稱在東勢經由筆者研究後,修正為「牆頭屋」)這一段,雞皮疙瘩布滿全身,除了文字描述極為精采之外,更從中看到一張足以撼動我思緒的照片,這張照片對於我論文的撰寫,有很重要的影響,圖說是這麼寫道:「臺中山城──臺中客家人集中在東勢地區,因為地處山區又有『山城』之稱,散布於田野間的傳統建築,也因為安全的因素而形成封閉性的環形。」正是這張照片開啟了我對「彭導」這個人的好奇,就連長相也不放過,並不斷思考彭導究竟是何方神聖。後來,又搜尋到2002年臺灣省政府出版之《臺灣客庄影像》一書(已絕版),封面即是以臺中東勢某一棟伙房作呈現,這個時候雞皮疙瘩已經不在身上,而是掉滿地了。彭導啊彭導,讓我想用「召喚術」呼請您速速前來,與我近距離接觸討論。 臺中東勢牆頭屋群鳥瞰圖△臺中東勢牆頭屋群鳥瞰圖(圖片來源:彭啟原)

  猶記,2013年7月22日陽光和煦的午後,在研究室的筆電前,喝著剛泡好的八分滿咖啡,短暫歇息之餘開啟新聞網頁,關心一下這濁世的臺灣社會,也順便打開Facebook看看臉友們的狀況,滑鼠上滾輪滾著滾著……突然靈機一動!我在搜尋處打上「彭啟原」三個字,想看會不會有什麼蛛絲馬跡。果不其然,有了四組一模一樣的帳號名,而有一組頭貼就是彭導本人,於是迫不及待開啟了私訊模式與彭導聯絡,幾分鐘後,彭導回訊了,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訊息中大略敘述目前手頭有多少部拍攝的紀錄片和照片,並要我備妥儲存容量夠大的硬碟,找個良辰吉日去工作室泡茶聊聊。

  因為彭導和我被瑣碎的工作時間支配著,無法短期間內相約碰面,於是,經過三個月後,在同年10月3日的下午,終於抵達彭導給的地址所在處。彭導熱情接待,進入工作室後,室內有一半被書櫃及工作桌所占滿,僅留一角有著「小確幸」的泡茶空間,放上沙發與幾張椅子,印象甚深的是,茶几旁有一幅讓人不注意都不行的裱框字畫,上書「客家庄」三個大字,仔細一看落款,原來是鍾肇政先生的墨寶!頓時間被震攝,彷彿此刻,我們正跟鍾老一起話客家。彭導拿著滾燙的熱水,泡著關西出產的紅茶,一杯接著一杯,話題從彭導四十年來進入紀錄片拍攝的點點滴滴談起,也說著臺灣客家文化的變與不變。我比讀者們幸運的是,在談天說地的過程中,聽著彭導以生動有趣的口吻談著這本著作的內容。彭導也將他走訪全臺灣客庄,甚至中國、東南亞的足跡和得到的在地知識,傾囊相授,這些對於我往後反思客家議題助益良多。

  五年後(2018)的11月,這本書問世,充實了臺灣移墾史的縱深。

  要從後學的角度介紹前輩彭導這本書,實在是誠惶誠恐,僅能從我跟彭導的接觸和交流中淺談一二。誠如上述與彭導交流的二三事,不難發現彭導對於客家的情感溢於言表,若想更了解彭導的所思所想,推薦彭導這本「三十年磨一劍」的經典之作,是如何將「臺灣客家DNA」如實陳述。全書共208頁,包含八個章節主題,依次為:一、飛行臺三線;二、土牛溝‧隘勇線‧隘寮;三、古道;四、產業;五、水利設施;六、信仰;七、常民技藝;八、文化資產。在八大主題下又細分數個子題,從溪流貫穿至圳埤、平原走到丘陵地、土牛溝到隘寮、古道與產業、信仰和常民技藝,最後談到文化資產,每一客庄的敘事嚴謹又不失活潑。翻看本書,在浪漫的背後,看見更多的是臺三線上族群間的辛勞與哀愁,真實地出現在你我眼前。

  彭導這本書就像一位素顏的客家細妹,腳踩著泥土、充滿素樸的臺灣氣味。當許多人為「她」濃妝豔抹地「再詮釋」時,讀者們或許可打開彭導的這本書,看看那位脂粉未施的客家細妹,是否依舊打著赤腳,漫步在全臺客庄的街路頭行走著……


△走訪臺三線25年 紀錄片導演彭啟原出書分享(影片來源:客家新聞2019/01/02)
 

│延伸閱讀│

南方客,2019,〈認識臺灣,從臺三線開始——讀《臺三線的田野紀實》〉,想想副刊。。
劉懷仁,2018,《臺中東勢地區客家伙房空間構成之研究》,臺北:國史館。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客家‧翕相:臺三線的田野紀實》
五南書店→《客家‧翕相:臺三線的田野紀實》
 

a
劉懷仁
臺中東勢客家人。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系建築學學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建築與有形文化資產組文學碩士,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博士班研究生。曾參與撰寫《關渡宮文化叢書》、《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紀錄》、《世界遺產之旅:約旦》。著有《臺中東勢地區客家伙房空間構成之研究》。研究領域為建築類文化資產、臺灣漢式建築、客家地區伙(夥)房空間及信仰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