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無論如何總得找條活路才行的:臺灣人權暗黑旅誌》:一段自我對話的壯遊,就是旅行的意義

 上稿時間:2021/06/05   
撰稿人:蕭唯善     編撰:蕭唯善
《無論如何總得找條活路才行的:臺灣人權暗黑旅誌》:一段自我對話的壯遊,就是旅行的意義

你愛旅行嗎?還是你其實愛的是觀光?

陳綺貞說:

「你為我寄出的每一封信,都是你離開的原因。你離開我,就是旅行的意義。」

有時候,我們藉著同遊,拉近或認清了彼此;更多時候,我們以為旅行可勝讀萬卷書。當我們認為旅行可以為自己帶來些什麼,我們不妨反過來想,我們可以藉由旅行放下些什麼,放下對表象的期待,讓自己去更接近一種內在的開放。藉由這樣的開放,讓自己看見一種眼睛看不見的視野和真相,穿梭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流動,也連結了你和真實的人心。

這是一本關於旅行的旅誌,只是她不會帶你去飽覽名山勝景或者穿梭美食巷弄,你即將眼見為憑的是一段眼也不見也不為憑的幽暗歷史,似有若無的,隱藏在杯觥交錯或是摩肩接踵之際的,那個與你擦身而過的幽魂。這幽魂不是別人,正是你看見的,那個去掉社會身分、摘掉社會濾鏡之後,與你直接面對面對話的內心。

文/蕭唯善

這是一本寫人權的旅誌。

嗯?對,人權與旅行。

所以這本書到底是在寫人權還是在寫旅行?

嗯,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要先問問自己,你每次去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是去觀光旅遊,嗯…這並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觀光導覽手冊。但是如果旅行對你而言是去接受生命中刻意安排的差異,藉由這個差異看到社會後臺的真實社會生活,也藉由這樣的過程中反思自我所發生的改變,那麼這本旅誌肯定能夠協助你尋找自己內在的路。如同臺灣白恐時期著名的文學作家呂赫若說的:「無論如何總得找條活路才行的。」

我本身不是學歷史的,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個疑惑:我們的中學歷史教育,本身就很不尊重過去,我們要學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世界史還要包括東亞史、印度史、美洲史、非洲史等等。表面上,我們好像尊重全世界各地的過去,但實際上,我們把自己的過去視為可有可無。課本好像介紹了很多地方的過去,可是在正文往往連一段史料都沒觸及或討論到。這種不接觸史料的歷史教育,如何可能讓世代和歷史產生血脈相連的關係?如果我們對某段過去,沒有親身接觸並試著與之交流,我們如何能尊敬過去?

消失了如何存在?

「國家暴力」、「白色恐怖」、「不義遺址」、「轉型正義」⋯⋯這些名詞在我們的歷史教育中只佔了幾行幾字?現在有幾個中學生可以說得出這些近70年來的「臺灣歷史」是怎麼一回事?為何這些時間空間上離我們這麼近的歷史卻在這兩三代裡消失的如此理所當然?距離我們居然如此的遙遠又陌生?

因為從小大人就說「不要講政治這些」,因為都拆光光蓋大樓市場了,因為當年的政治受難者和家屬很多都還覺得不光彩或者怕被監控,因為有太多無以言喻的噤聲……,「無論如何總得找條活路才行的。」這句話似乎是呂赫若在70年前就幫今天臺灣歷史教育的處境做出了預言啊。

如果說認識歷史、理解人權應該要學會用過去人的眼光來看過去,來進行歷史解釋,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這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很難。世代更替,物換星移,人對事情的理解和記憶是高度依賴視覺和情感的。當學生看完《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透過6位作家用文學的筆、歷史的眼,重現白色恐怖受難者的遺書,於是年輕的孩子在情感上連結了、同理了,但是這些「人的故事」必然有他發生在「特定空間」裡所賦予的特殊意義啊。回想我們國小禮堂牆上的標語、教室內黑板上方正中央的遺照、法庭上「公正廉明」的大字直瞪,這些不過是那種空間中的小小裝飾品而已,真正發生國家暴力的不義之所如今何在?如今焉在?

那我們就走近吧。

想要了解臺灣近代的人權暗黑歷史,還原歷史記憶,除了聽聽這些遺失的故事外,更應該帶著故事回到當年發生這些故事的現場,你才真的比較能夠想像這些政治受難前輩在這樣的場境裡是帶著怎樣的勇氣面對未知的明天。回想一個政治犯在某天某個場所被突然出現的軍警特務威脅哄誘上了吉普車,就被帶往某個不知名的水泥或磚瓦建築中(有個諷刺的通稱:招待所),在沒有窗戶也聽不見外界的偵訊室裡遭受撕裂痛徹的刑求後失去了時間空間識別感知,只剩下能不能夠活過今天的無限恐懼。

捱過刑求取供後,終於來到了看的見同案或他案難友的軍法處看守所等待審判。一間押房7公尺乘上3公尺半的空間要擠上34人和一個共用的馬桶,押房中時刻都是汗的酸味和鉛重的空氣,但只有一部通風機,怎能應付七百人的所需。清晨的鐵門聲響、走道的腳鐐碰撞與送別歌聲,法庭上的畫押與交付遺書,留給家眷文字的內容是怎樣的溫柔與愛意,從無罪的期盼到核覆後的死刑朱砂圈可,行刑前面對拍照時的笑意,河堤外馬場町的清晨槍響,鏟了兩培土掩蓋住溫熱鮮紅的血跡,極樂殯儀館護送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或為國防醫學院的大體老師,或為六張犁亂葬崗竹林中的一朵無名孤魂。政治犯人生的每一步,都歷歷刻在這些逮捕偵查刑求羈押審理判決發監槍決亂葬的灰白長牆上啊。

這就是這本旅誌在旅行前要我們先聽聽的真實故事。從東本願寺、安康接待室、東所西所、青島東路三號保安司令部到併入警備總部軍法處看守所、景美看守所、華山轉運站、綠島新生訓導處、馬場町刑場、新店安坑刑場等,經歷這些旅程的不乏是對社會主義懷抱浪漫情懷的左翼份子、對國民政府腐敗行徑徹底失望尋求改革的知識份子及原住民菁英,也有因屈打成招胡亂指控以求脫身而遭受無妄之災連累的尋常百姓學生。當然,更有因捍衛言論自由、相信「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的當代文儒士紳。

當我們願意誠心開放五感,聆聽這些刻畫城市歷史的血淚過往後,我們就可以上路了。邊走邊讀,拜訪這些人權景點。

藉由旅行,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生命經驗,也同時帶走了該地的一段隱藏記憶。

一名旅行者接著一名旅行者,我們邊走邊讀,從現在的景點中,回到臺灣人權暗黑時期。

經過了臺灣人權暗黑之旅,我們認識了這些地方、這些人與這些事,某時某地的故事就這麼被流傳下來了。

於是,我們終於可以對下一代說著這樣的故事。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無論如何總得找條活路才行的:臺灣人權暗黑旅誌
五南書店→無論如何總得找條活路才行的:臺灣人權暗黑旅誌

a
蕭唯善
一個在美麗花園村落長大的外省第二代,對世界有著浪漫主義的情懷。在當了很久的公民老師之後,才突然頓悟公民教育是怎麼一回事。因為館長(是人博館的俊宏)的啟發,從此栽入將審議民主帶入公民教育的行動。目前在高中開設「公民~一場思辨之旅」、「與AI共舞」、「記憶與遺忘:面對白色的年代」、「尋人啟事」等課程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