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儀式感的共鳴:用客語跟生活對話的《這不是小草》

儀式感的共鳴:用客語跟生活對話的《這不是小草》

自由聲音工作者、金鐘廣播節目主持人內克,在台北市政府客委會出版的有聲出版品《這不是小草》中,聽到了生活的儀式感,聽到了蘊含在日常中的客家血脈,也在與音樂對話過程中,找到了共鳴的聲音。

文/吳宇軒

又到了年曆出閘的時節。

比起過往,現在的年曆設計已經不單是包含國曆與農曆,而是希望使用者在每天/月打開來時,接受到當天/月的「禮物」,而後才去看日期資訊。至於「禮物」是什麼,各領域無不鎖定自己的客群,每日/月一句已經是基本噱頭,有廠商使用香氛來配合日子、有公司幫你用日曆冥想,那家雜誌社以電影說故事、這家出版社用作家講金句……,為的就是等你掏出錢包,換來一場對明年每一天的期待。

那麼音樂呢?當我們身處各種「儀式感」的世界中,可別忘了音樂這個日常生活必備的養分呀。平常在電台,是我選播歌曲給聽眾,但我自己的音樂儀式感,則是在每天起床的時候,讓口中隨機哼出一首歌,再將歌曲輸入到音樂串流平台,透過AI大數據的「電台推播機制」,找出我可能會喜歡的歌曲,隨機驚喜。畢竟生活已經夠艱難,若能找到至少一首的「是日救星」,那就很快樂了。

只是,音樂串流平台畢竟冷冰冰,若想結合年曆的溫度與主題的驚喜度,該怎麼辦呢?

說好這篇不業配,但這陣子不斷被年曆廣告打到的時候,一直讓我想到2021年客委會所出版的《這不是小草》有聲資料,就將歌詞本轉化成每月一首歌的形式,如同我們看傳統年曆一樣的版面,只是大大的數字是曲目順序,而該有的節氣、宜與忌樣樣沒有少,最後再放入創作者說明當成「當月指南」,詞曲與Credits也巧妙融入其中。重點是,儀式感的營造根本不是為了讓你拿出來看今天幾號,所以它唯一拿掉的,是2021年的每日資訊,畢竟音樂不過期,但日子會。

這兩年我藉著自製Podcast節目《告白那一刻》與新聞專題《H.I.T.聲產線》(好的,這裡才是業配),訪問了許多我深感敬佩的客語歌手,例如前輩等級的謝宇威、中堅份子的黃子軒、吉那、米莎,或是新生代備受關注的黃宇寒、龔徳等人,當我細細梳理這些歌手們的發展路,才發現牽起他們人際網絡的功臣之一,確實是客家委員會與地方相關部會。

客委會近年除了致力於以補助案方式鼓勵優秀歌手唱回母語、錄製專輯,也舉辦了許多沒有商業單位願意去辦理的客家歌唱比賽,陸續讓中生代以下的歌手,有機會慢慢摸索母語創作,從開口唱母語歌曲,到以母語歌曲累積表演經驗的機會,再利用下轄的客家電視台與講客廣播電台,吸引固定的母語群眾,同時也慢慢以求新求變的企劃,拓展聆聽族群到非客語聽眾市場。

好比從訪問經驗中得知,客家歌手在世代的傳承與平行的溝通是較大的挑戰,過往大家各自奮鬥,發展出多元曲風與歌曲內容,才去找尋相關的資源與補助,因此世代間與同輩間的交流相對來說並不算密切。或許是意識到並且想突破這樣的困境,除了新生代開始私下有些交流,客委會這幾年也舉辦了非常多交流感很強的音樂活動,例如2021年啟動的《拾Hak時Hug》,每年邀請十位客家音樂人進行創作並舉行音樂展演,讓彼此有機會觀摩互動。

而本次評論的出版品《這不是小草》,則是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從2018年起的企劃,結合田野調查與音樂創作,從過往舉辦過的城南書店、鐵路沿線、市場百工到這次的萬華大稻埕,以台北市的日常生活找出客家血液如何流竄,他們邀請創作人以一個共同主題,找尋客家的聲音,推出表演也發表有聲出版品。透過共同或類似主題,讓看似單打獨鬥的創作者,有了彼此用作品對話的可能性,也為下次他們的音樂創作或演出交流,埋下合作伏筆。

因此當我打開《這不是小草》時,除了被文案所吸引,我直覺聯想到的是聆聽這六組音樂人(謝宇威、劉榮昌、羅思容、邱廉欽、神棍樂團、黃培育)創作出的十一首歌曲,在主題與性質上,是否有彼此可以對話的地方?這不是小草的「草」,可以是「藥草」,而藥草與信仰的結合,是萬華的街景日常。所以我們能聽見開場的謝宇威站在〈龍山寺个青草巷〉,一旁是廟內寧靜祝禱,祈求藥籤保佑所愛也醫心良善,如聽見讓人心寧靜的現代舞開場。專輯最後的〈敬禱〉由專輯製作與音樂總監黃培育創作,簡單一把吉他與龍山寺的聲音地景回應開場,心安氣爽。若神農氏的精神作為信仰,則被放在羅思容所演唱的〈回春〉,不只藥草,回春「密技」還有歌詞提醒的「飯後千百步/不必上藥舖」,用豎笛畫龍點睛,對空呼應著曲序尾巴,由神棍樂團創作的〈神明講𠊎(如果顯示不出來的話,這個字是「亻厓」)無藥醫〉,豐富傳統樂器像是鑼鼓、蕭,來講漢藥的傳承與中醫體系的懸壺濟世精神,「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歌」。同樣講神明,劉榮昌創作的〈保生〉則以月琴及嗩吶當基底,由傳統樂聲轉電子流行,改以神明的視野書寫,帶來感謝也提供祝福。

除了醫學與信仰的結合,小草的「草」也可以是青草,青草巷旁那家青草茶店已經到了第二代接續,如何將這樣的年輕頭家心聲,用新鮮的編曲手法帶出味道,〈後生頭家个心情記事〉中,創作者劉榮昌用手風琴語年輕語句給了答案,當可樂與咖啡成為日常,青草茶帶來的意義是一手的老智慧。提到了茶,茶葉對於客家文化的重要性,今年金鐘獎入圍大贏家《茶金》已經用了一部時代劇告訴觀者,而在這張合輯裡同樣沒缺乏相似題材,謝宇威的〈客家大漢〉講了Hakka man的打拚故事,離開家鄉到了大稻埕,時光匆匆成家立業賣北埔茶,紅男綠女與富貴繁華,沒讓他忘了初衷,是一首敘事功力極強、充滿畫面的歌曲。按照曲序接續聽下去,還會聽到愛客樂主唱阿欽(邱廉欽)的〈食茶〉談客家喝茶與奉茶文化,一樣會帶到家族傳承,編曲以吉他孤單奮鬥的開場到熱鬧的結尾,後繼有人的安心感油然而生,彷彿《茶金》主題曲。接著羅思容再來一首〈人在草木間〉,將「茶」字說文解字了一番,如詩的歌詞不但帶出信仰與茶的關聯,也帶出茶所帶來的身體益處,「人在草木間/喝茶做神仙」,爵士鼓如滾燙的水,搭配電吉他的流瀉,到了融進木吉他清脆的茶葉聲,整首歌就像泡了杯茶給聽眾喝,一絕。

「草」同樣也可以是一種精神,例如克勤克儉到台北來種田的客家前輩故事,就被放進劉榮昌的〈城市一坵田〉,用管樂走進歡慶豐收的感受,也告訴所有在都會打拚的後生晚輩,只要帶著與自然共存的韌性,我們也能自在精彩。這樣的精神與邱廉欽的〈摎草共樣〉可以相互對話,這是從一句俗諺「毋知个係草,知个就係寶」發想延伸,在大竹研溫潤的吉他與阿欽充滿感情的聲線中,告訴正在跟自己打架的聽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不要小看自己的好。

我們都在生活中追求儀式感,但如果這樣的儀式感可以跟你腳上踏著的土地、身上穿戴的信仰與內心執著的精神相互共鳴,或許便能產生一個安身立命的空間,讓你在與音樂對話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這樣的「年曆」,或許會讓日子更有意義。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這不是小草(CD)
五南書店→這不是小草(光碟)

相關書籍

a
內克
自由聲音工作者,大學唸的是廣電與外交,最後在政大傳播所畢業,論文探討歌手情感勞動,節目關注歌手生命故事。至今共入圍過七次廣播金鐘獎、並得到一座,亦曾獲得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目前擁有一個Podcast節目《告白那一刻》,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