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藝術

【書評】找尋屬於臺灣的音樂──《《新文化觀點.臺灣音樂一百年》文協百年特展》

【書評】找尋屬於臺灣的音樂──《《新文化觀點.臺灣音樂一百年》文協百年特展》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於2021年舉辦《新文化觀點.臺灣音樂一百年》文協百年特展,以紀念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年,爬梳了臺灣音樂百年來的演進與改變,並透過「載體、音樂與新文化」與「傳統與西式音樂的新文化觀點」兩條不同的脈絡,探究臺灣音樂型態的轉變契機,更帶領大眾深入聆聽臺灣百年的音樂故事。

文/王希文

許多人都說,創作就是一個找自己的過程。

身為一個七年級生音樂人,在步入中年之餘,回顧人生的音樂脈絡,發現三十歲之前的自己汲汲於學習各種知識與技術,三十到四十的前半場,開始在一個又一個的作品中揮灑創作、開疆關土,而到了後半場,則是開始不斷的詢問,我的音樂是什麼,屬於臺灣的音樂又是什麼。

不管是從事電影配樂或是唱片專輯製作,對各種曲風的掌握是幹我們這行基本中的基本,但不管是古典樂、搖滾樂、節奏藍調、嘻哈,每一個西洋曲風流傳到臺灣、普及化與在地化的過程,都對應著獨特的時代背景與文化脈絡,而若再把日本的演歌、和風洋樂、或是中國的地方戲曲與民樂放進來,你會發現,臺灣過去一百年來音樂文化的發展,完全記載了她在當代國際關係與文化政治經濟發展下,一步一步走來的歷程。

2021年,傳藝中心規劃了「《新文化觀點.臺灣音樂一百年》百年特展」,除了紀念文協成立一百年,也是當代臺灣音樂界與文史學界相當重要的「成發」,一百年來歷經各種改朝換代,過去十年我們終於開始用力正視屬於我們的文化認同,並開始挖掘過去每個十年,來自不同先人前輩的耕耘與付出。透過這項特展,我們得以從音樂載體、族群、藝術、政治、民生活動等不同面向,一窺臺灣音樂的多元與複雜,也得以梳理2023年臺灣的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傳統音樂,是如何承接了一百年來的脈絡與累積,形成屬於當代臺灣的獨特音樂樣貌。

《《新文化觀點.臺灣音樂一百年》文協百年特展》專書,在每個面向都提供了一扇門,讓關心臺灣音樂的讀者能夠找到可深入細究的人名、事件與作品,但書中三十篇文章主題,每篇內容或許都可擴寫為一本書,且三十篇文章分別由多位學者專家撰寫,在結構上難免有所遺漏與遺憾;儘管如此,本專書包含面向之廣,絕對可快速為讀者建立臺灣音樂百年輪廓,相信在文史推廣與普及化上,將是非常好入口的書籍,而不管是對學者、音樂從業人員、乃至一般大眾,一定也都能在閱讀過程中重新認識臺灣的音樂,進而找到與自己的連結。

建立文化自信,要從產生文化認同開始,臺灣的音樂是什麼?臺灣經歷過什麼,她的音樂就是什麼。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新文化觀點‧臺灣音樂一百年》文協百年特展(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新文化觀點‧臺灣音樂一百年》文協百年特展(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
王希文
電影配樂、音樂劇、編曲、製作人。 紐約大學電影配樂作曲碩士,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學士,師大附中937班。 作品橫跨影視、劇場、流行音樂、典禮、大型展演, 現為「Studio M 瘋戲樂工作室」藝術總監,致力於華語音樂劇創作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