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原住民族的文化之美──《創藝之道:臺灣南島語族之物、意象與新性的人類學觀點》

【書評】原住民族的文化之美──《創藝之道:臺灣南島語族之物、意象與新性的人類學觀點》

臺灣南島藝術表現非常多樣化,具獨特的美學經驗。每一個族群以獨特的創作方式,詮釋人、自然與文化共構的世界。在自然與文化遺產消逝的人類世代,原住民族藝術創作提供洞察新性與社會力的視野。

文/宋世祥

相較於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等人類學分支,專精於藝術人類學領域的人類學家在臺灣比較少,也影響到了相關的專書出版。臺灣上一本「藝術人類學」的專著,還是劉其偉老師的《藝術人類學》,出版於2002年。但在臺灣的人類學出版學術史上,始終都缺少一本從當代人類學學院觀點出發,並且能與臺灣在地藝術文化對話的專著。王嵩山老師這本《創藝之道》正填補了這個空缺。

作為人類學的分支之一,藝術人類學雖然關注藝術表現,但關注的對象、研究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始終都與人類學本身的發展有密切相關,並且畫出了與一般藝術史研究或是當代藝術論述的界線。人類學家關注的異文化、少數族群除了同樣成為藝術人類學家們的研究對象外,強調脈絡的田野方法以及善於反思的研究思維,也同樣影響著藝術人類學者們對於異文化及少數族群藝術表現的詮釋。換句話說,相較於探討美學或美感的藝術研究,藝術人類學的視角其實正呼應了當代藝術思潮中重視反思、找尋多樣性、嘗試重新定義等特質。在這樣的脈絡下,一本探討當代臺灣原民藝術表現的藝術人類學專著,自然不能只限於分析原民工藝的特色與符號象徵體系的含義,或是僅僅呈現出一種「定格」的符號化原民藝術與形象,而是應該在這些面向之外,更加關注當代原民的處境以及其對於原民藝術的影響。在《創藝之道》之中,可以看見王嵩山老師正是抱持著當代人類學的理論、視角與關懷,與臺灣的原住民族群藝術對話。

因此,《創藝之道》所要完成的任務是如此艱鉅──既要面對一般大眾讀者,更要能帶領他們走入人類學、博物館與藝術領域之中,進行跨領域的學習與對話,進而讓讀者們不只可以看到當代的族群藝術表現,更能獲得人類學家的眼睛,看透與看懂當代族群藝術的發展脈絡,以及背後的各種動力,其難度實在非一般專精單一學術領域的學者可以完成。而在本書之中,王嵩山老師展現自己在人類學、博物館學與藝術領域長期積累的涵養與知識,在全書八章之中,先從人類學的物質文化研究出發,與許多當世重要的學者理論對話,帶領讀者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把握阿爾弗雷德‧傑爾(Alfred Gell, 1945-1997)、提姆‧英格德(Tim Ingold, 1948-)等重要學者的觀點,並將其用於對族群藝術的解讀上。接著,視角再轉換並聚焦於臺灣原民族群藝術的介紹及深描,帶領讀者看到臺灣原民社會裡的造型、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生活工藝等各面向,是如何受到各個民族文化傳統、社會形態以及當代條件所影響。而在最後兩章,我們更能看到王嵩山老師對於當代原民藝術展演與傳播的關心,不管是表演內容的真確性、創新性,還是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於時代趨勢下臺灣當代原民處境及藝文創作的反思,都呈現出一個更為動態但又更具時代意義的記述與詮釋。

說到這裡,這並不意味著《創藝之道》是一本難以理解又賣弄人類學理論與觀點的書籍,王嵩山老師在書中運用了他自身對於臺灣鄒族社會及其他原民族群在工藝發展、藝術創作與文藝展演的觀察,引入了大量的案例來幫助讀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內容。熱愛原民工藝與當代藝文展演的讀者既能在書中看到許多知名的作品、展演與展覽,又能在王嵩山老師的說明之下看到這些族群藝術表現背後的深意。

由於個人對於人類學物質文化理論以及當代藝術的熱愛,書中〈原住民藝術的物、意象與新性〉以及〈創藝之道〉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啟發。在〈原住民藝術的物、意象與新性〉一章中,除了享受王嵩山老師與傑爾、英格德等學者的對話,更喜歡當中對於族群藝術中「創新性」的重視,這提醒了我們原民社會並非靜態性,定著的符號性刻板印象只會讓我們忽略了原民社會其實也正在積極地面對當代的各種挑戰。這樣的關懷也貫穿了全書,並特別放大於〈創藝之道〉這一節裡。王嵩山老師論述當代臺灣原住民所需面對的課題,例如博物館的介入、文化資產概念的普及、強調原住民文化為主體的創作觀、當代社會中對於原住民意象的挪用與拼貼、再脈絡化等因素,如何刺激了當代臺灣原民族群藝術的發展,這亦提醒了讀者要從眼前的展演、藝文創作等關注原民社會的當代性及各種課題,看到他們面對挑戰的韌性,也要看到當中蓬勃的文化生命力。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創藝之道:臺灣南島語族之物、意象與新性的人類學觀點(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創藝之道:臺灣南島語族之物、意象與新性的人類學觀點(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
宋世祥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Facebook網路社群【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研究領域為物質文化人類學、數位文化人類學、設計人類學,大眾書寫常見於《經理人》、《藝術認證》、《泛科學》與《獨立評論@天下》等平台,並於高雄市鹽埕區舉辦【鹽夏不夜埕】、【街頭玩童】創意街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