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人物

【專訪桃園市政府文化局01】來自眷村的歷史痕跡──桃園眷村的歷史與保存

 上稿時間:2023/07/03   
【專訪桃園市政府文化局01】來自眷村的歷史痕跡──桃園眷村的歷史與保存

布滿爬藤的紅牆、高低錯落的建築,竹籬笆內傳來某戶人家蒸饅頭的香味,這是屬於眷村孩子成長經歷中的難忘記憶。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多年來戮力於眷村文化的保存與活化,並出版了一系列眷村繪本,張主秘這麼說道:「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成立多久,眷村文化的相關業務就持續了多久。」

本期【焦點人物】拜訪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邀請主任秘書張至敏、文化發展科科長洪美智與莊慧慧,一同聊聊眷村的歷史。

 

百花齊放的眷村聚落

眷村作為臺灣獨特的人文風景、歷史地景與文化資產,不僅見證戰後遷移來此的軍民生活歷程,對全世界來說更是少有的歷史軌跡與記憶。

民國38年,由於桃園接近首都臺北,地理位置優越,不論對空、海、陸,皆有軍事上的優勢,以桃園為據點的營隊、軍隊數量非常多,例如前空軍桃園基地設施群、陸軍基地、國防學校皆在此處。

大量軍人及眷屬隨國民政府遷至臺灣,為解決大量安置需求,國防部及婦女反共聯合會(簡稱「婦聯會」)分別建置諸多聚落,就此在桃園形成獨特的眷村生態,更進一步影響至今的都市發展歷程。

根據國防部調查,全臺共有897處列管眷村,桃園在其中占了86處,為北臺灣之最,但實際上可能更多。由於當時物資並不豐碩,興蓋的房子可耐性不比現在的鋼筋水泥建築穩固,基於安全考量,為數眾多的眷村早早地就被拆除,而未被列入統計。

除此之外,在眷村中居住久了,空間漸顯不足,便在原眷村外圍興建更多房屋,進而形成新的聚點,即是所謂的類眷村。這些類眷村並不隸屬軍方,故亦沒有被算在政府統計的86處列管眷村內。

桃園地區的眷村數量之多、分布之密集可見一斑。

後來眷村逐漸人去樓空,譬如龜山、內壢等地區,人們就把一些舊有的眷村拆掉,將人群集中到新改建成的大型眷村。更在民國85年,行政院核定國軍老舊眷村改建計畫後,舊眷村的平房建築紛紛改建成大廈式住宅──國宅。

原先位於一些人口密集地區之眷村,比如從桃園火車站到林口火力發電廠曾有過一條專門運煤鐵的桃林鐵路,因沿線有諸多軍營而形成的眷村生態,隨著整個時代變遷,最終因當地都市發展需求,自然消失了。

「同款」不同人的眷村記憶

雖然眷村隨時代遠去,但仍有雋永的事物流傳至今。

採訪過程中,張主秘驕傲且懷念地向我們分享神通廣大的張媽媽。她的外公以前在大稻埕經營金店,從小在富裕家庭長大的張媽媽,由於嫁給收入不算高的張爸爸,在資源缺乏之下,為使家人吃得一頓飽餐,只好什麼本領都要會,舉凡釀酒、做豆腐乳、鹹鴨蛋、臘肉、香腸、包粽子,還要養雞養鵝,這些都屬於眷村媽媽們的日常。我們現在津津樂道的眷村美食,並非她們天生就生有一雙巧手,而是經過克難地就地取材,多方交流與無數用心嘗試後,才化腐朽為神奇。

每當張媽媽蒸包子、饅頭時,因為眷村每戶均是緊鄰,眷村孩子們聞到味道,就知道要留在家附近玩耍,即使真的跑到遠一點的地方,也會儘快回來。臨近饅頭蒸好的時候,張家外面便可見孩子們大排長龍,第一籠蒸好的饅頭,張媽媽必定會分享給左鄰右舍的孩子,因為那時大多家庭狀況皆不算好。

「分享是很重要的,」張主秘說:「即便那些孩子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也一定還記得每次蒸饅頭給他們吃的張媽媽。眷村孩子都知道,家家戶戶間總是彼此分享的。」

這是屬於眷村的鄰里感情、守望相助。

 

 張主秘向我們分享孩子們在家門口排隊吃饅頭的故事

張主秘向我們分享孩子們在家門口排隊吃饅頭的故事

 

洪科長同樣在眷村住過,位於現在的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此地曾有一大片眷村群,後來配合都市發展計畫,他們舉家搬遷至萬華區靠近青年公園的國宅。因為當時年紀尚小,洪科長並不記得所住的眷村名稱,可卻記得每當有一台汽車駛入眷村,村里的孩子們就會全都興奮地追在車後奔跑,對他們來說,汽車是特別少見的東西。那時也沒有什麼玩具,「以前我哥哥就會用水泥弄成一顆球,把它曬乾後拿來玩。」洪科長笑著說道。

左鄰右舍間相處更是彼此照應,假使一個孩子的父母不在家,他就知道可以去別人家等待、吃東西,平常孩子們會全部聚集在戶外庭院玩「梅花梅花幾月開」或是「衝堡壘」。

她仍記得每到下午時分,都會有一個伯伯騎腳踏車載著蒸好的饅頭,喊著:「饅頭──饅頭──饅頭──」這時孩子們就會一哄而散,回家拜託父母買來香味四溢的饅頭,大快朵頤一番。

兩位在講述過程中,時不時相視而笑,彷彿那些過往仍歷歷在目,想必對眷村孩子來說,住在眷村的時光儘管過去許久,卻也不曾湮沒在時間洪流中,記憶歷久而彌新。

張主秘和洪科長興致盎然地聽著彼此述說眷村回憶

 

「眷村」,要保存什麼?

眷村文化在國際上是臺灣獨有的,因為戰爭造成擁有各自文化背景的人們大量遷徙到臺灣,最終形成一個個聚落,儘管後來大多變成國宅,但仍是一個人們共有的特殊居住記憶。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個獨特文化與過往逐漸被人們所淡忘。洪科長說:「我們有義務,讓這些眷村、這些歷史痕跡,透過政府單位的政策,使它被保存跟傳承,這些地方曾經有過怎樣的發展,人口結構為什麼會是這樣組成,令這個最特別的臺灣文化,被人們知悉。」

除了現在既有的眷村鐵三角,即憲光二村、馬祖新村以及太武新村等等有形的眷村文化資產外,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也希望能保存眷村最重要的精神。

「眷村精神」到底是什麼?

來自大江南北不同地區,擁有相異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還有語言的人們,建立起一個個背景迥異的家庭,他們能夠在小小的眷村裡和諧共存,並把下一代培育長大,在艱困的生活交融中汲取智慧與經驗,只能以「奇蹟」來形容。

現代人雖然生活在一個更龐大的生活空間,但其實更容易碰到不同族群、生活習慣、家庭背景的人。這種多元文化共存的景象,與眷村生活相差不多,而眷村文化中守望相助與接納關懷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是最應該被保存和傳承下去的無形文化資產。

民國89年起,心繫眷村文化的各界人士紛紛行動,促使臺灣眷村保存運動的萌芽與茁壯,而桃園是全臺最早進行此運動的縣市之一,並於民國100年率先舉辦「桃園眷村文化節」,以社區總體營造精神,結合在地文史社團,共同規劃系列活動,期望延續與持續推廣眷村文化。

更於民國110年起,每年推出兩本眷村繪本,至今已陸續出版了《閃亮的勳章》、《鳳梨的滋味》、《憲兵阿榮的假期》、《從烏鴉洞起飛》、《紅磚牆內躲貓貓》、《大風吹過竹籬笆》、《蒲小英的新家》與《眷村小學運動會開始!》等8本眷村系列故事,希冀以親子共讀的方式,將眷村文化介紹給新世代的孩子們認識,將眷村精神傳承下去。

關於眷村繪本的創作與歷程,我們下一期【乘載時光洪流中的歷史記憶──臺灣眷村繪本系列】再一起聊聊吧!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採訪室中遍佈有關眷村的物品和裝飾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