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穿透威權統治的迷霧──《走出霧之森》

【書評】穿透威權統治的迷霧──《走出霧之森》

透過細膩的筆觸和沉鬱的色調,跟著故事中的動物們所留下的足印,我們在名為「轉型正義」的旅途上發掘歷史的內裡、傳遞歷史的真實面貌,並朝著這條長路通往的明天,直到晨曦破曉、直到隱蔽世間雙眼的迷霧終於消散。

文/喻泗

綠靄靄的森林中,有許多動物生活在一起。某天,一團團不尋常的霧氣籠罩了森林,在一片驚惶失措中,熊領著大家向前走,試圖尋找走出迷霧的路……。

《走出霧之森》為2021年第二屆「畫話:人權教育繪本徵選計畫培育工作坊」的首獎作品。該工作坊由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除了多組不同背景的繪本創作者之外,還邀集政治受難者、受難者二代、歷史研究者、學齡兒童等一同參與,期望能為臺灣社會帶來本土的人權文本,並透過繪本促使人權教育自幼扎根。

《走出霧之森》談論的雖然是威權統治、白色恐怖這一類的嚴肅議題,但全文無涉及「威權」、「黨國」、「戒嚴」等詞彙,也並未直接將故事背景架構在該時期,而是採用動物寓言的方式呈現。故事發生在一座森林中,動物們原本愉快地生活在一起,但一團冰冷且經久不散的霧氣逐漸籠罩森林,並且遮蔽了陽光與風的流動。畫面從溫暖明亮的綠色風景,轉為陰沉黯淡的色調,很好地描繪了威權統治時期那種令人惶恐、窒息的氛圍。有些動物開始四處逃竄,「在矮樹叢裡、在樹梢上,在溪水旁,撞傷、刺痛、墜落、哀鳴──」,畫面中的森林散布著紅色的圓點,樹枝也染上怵目驚心的紅,讓人聯想到在白色恐怖時期無故遭受迫害乃至冤死的受難者們。

在混亂中,熊保持冷靜,把動物集結起來,一起尋找離開迷霧的出路。正當畫面右側透出些許光亮,彷彿能看見陽光時,下一頁卻只見「砰!」與一片刺目的紅色──熊的胸口蔓延出朵朵紅豔的花,不再醒來。作者設計畫面時,將彈孔的位置壓在了百合花的花蕊上,「血花」與「百合花」重疊的意象,象徵著熊在帶領眾人追求自由的過程中犧牲。花瓣之間穿插著無數雙圓睜的眼睛,眼眶中似乎還蓄著沒有流下的淚水,或許代表了當時人們無法說出口的哀痛。

在熊之後,愈來愈多的動物夥伴倒下,熊、猴、鹿、兔在樹叢中的身影,猶如一幅幅受難者的圖像。有些夥伴脫離了隊伍,有些夥伴則停留在原地,有些夥伴不再醒來,但還有一群夥伴,在迷霧之中不斷地往前走。「有一天,在迷霧之中,我們看見了──那些胸口曾經盛綻一朵朵紅花的夥伴,已經逐漸蛻變為一棵又一棵的樹。它們的枝枒伸長、伸長、伸長,直到穿透層層迷霧……終於,一絲絲的陽光灑了下來。」前行者的衝撞、犧牲,先是化為不會消逝的足印,激勵著剩下的動物不斷邁步向前,而後又成為了庇護、指引其他動物的力量。

動物們朝著些許的陽光往前走,相信終有一日能走出迷霧。繪本最後呈現的畫面相當簡單:四個熊的足印,最後一個足印上生著一朵潔白的百合花。其意或許是在呼應1990年的野百合運動──在該運動期間,學生們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訂定政經改革時程表等訴求,並以臺灣野百合作為精神象徵。1991年,時任總統的李登輝回應民意,主導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而後立法院通過廢止《懲治叛亂條例》、《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方使臺灣的民主翻開全新的篇章。白色恐怖時期自1949年實施戒嚴開始,卻不是在1987年宣告解嚴時落幕,而是要到1991年廢除這三大惡名昭彰的法條才結束。野百合既代表人民追求自由的心,更象徵著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關鍵節點,象徵著臺灣封禁四十餘年後終於出現的民主曙光。

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不論讀者對於過去威權統治時代有多少理解,相信都能從這本書獲得感動。誠如前述,《走出霧之森》所描寫的並非特定受難者的故事,也並未把故事建構在真實的時代背景上,而是用動物寓言的方式呈現,即便沒有先備知識也能閱讀,相當容易親近。此外,作者沒有把焦點放在批判威權統治或譴責加害者上(例如:畫面中只能見到動物中槍倒地的意象,但看不見開槍的人),因此感受不到絲毫的說教意味。全書著重於塑造白色恐怖時期肅殺陰鬱的氛圍,並突顯反抗者的勇氣與努力。即使看不清前方的道路,不知道何時才能走出迷霧,他們仍做好犧牲的準備,不停地向前走。整體來說,這本書的文字質樸簡單,故事的結構也不複雜,但作者堆疊、推進情緒的手法相當細膩。從看似有希望走出迷霧,到熊在一片血紅中驟然逝去,從無止盡的「往前走、往前走」,到攤開摺頁後乍現於眼前的參天大樹,作者賦予故事極強的情緒張力,犧牲的動物們化為大樹撥開迷霧的描寫,令人尤為動容。

《走出霧之森》的故事發生在虛構的森林、虛構的動物身上,卻又是如此真實地反映了臺灣歷史的一頁。對於大人而言,這本書的種種細節無疑能調動腦中對於威權統治時期的認知與記憶,從而對這群挺身而出的政治受難者們產生最深的敬意,並了解現今社會推動「轉型正義」的重要性。對於小朋友來說,他們或許還沒有辦法理解當時海峽兩岸的情勢與這一段複雜的歷史,但這個故事將成為人權教育的種子。待到他們有能力學習、理解這一段歷史的時候,這顆種子就會迅速萌芽茁壯。「二二八事件」、「戒嚴」、「白色恐怖」……這一段七十餘年前的往事,對於他們的意義不會只是平板蒼白的敘述與許多必須記誦的年分,而是有血有肉、承載著生命重量的歷史。銘記臺灣今日民主自由的空氣不是理所當然,銘記曾有一群人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我想這是《走出霧之森》背後最深刻的涵義。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