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所出版的《種子學》,彙集作者三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參考四百多筆相關研究文獻,涵蓋種子發芽、休眠、壽命、生態,與種子清理、檢查,以及品種權、種源權、基改種子管理等相關議題,可謂國內當前最完備的種子學研究大全。
本書介紹種子科學與種子技術等各層面的理論與知識,範圍包括種子、品種與種源的領域,作為農業學、植物學相關課程教科書與參考書籍,讓種子研究者有進一步試驗的基礎,也提供種植者種子相關知識。
本書分十二章,包括種子科學與種子產業技術兩大部分。種子科學部分,首先敘述種子的基本資料,包括種子的裡外結構及其歸類、種子的化學成分與物理特性、種子的發育、乾種的累積與化學成分的合成,和賀爾蒙的調控、環境的影響等;其次說明種子的發芽、休眠以及壽命,這三章乃是種子生理學的重點,篇幅幾乎占全書的三分之一;最後講述種子生態學,以種子的散播與在土中的動態為主,並及於種子生態學的利用。
種子產業技術部分,又可分為種子產業與種子技術兩方面。種子產業方面,首先講述種子產業私有化、國際化,以及我國種子產業的概況;其次說明與種子產業有關的智慧財產權、遺傳資源權以及種子管理法規,包括基因改造種子以及有機種子等。種子技術方面,則介紹了種子商業生產、農民保種與有機種子生產;其次是種子採收後的清理、調製、儲藏;最後詳細地說明種子檢查的各項技術,包括最後一章提及的種原庫種子技術。
書後並附有引用文獻、頭字詞、植物名稱的拉丁文學名對照表以及索引,提供讀者做更深入的探討。
作者簡介
郭華仁
臺灣大學農藝學研究所國家農學博士,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任教凡三十四年,在職期間講授種子學、作物學、植物種源、植物與文明等課程。專攻種子領域,在休眠、種子等種子科學與種子技術方面多所涉獵,並且研擬生物多樣性、有機農業、農業基本法與植物智慧財產權等農業相關法律草案,其中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已通過實施。在行政服務方面,曾擔任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系主任、雜草學會理事長、磯永吉學會理事長,以及種苗學會、農藝學會理(監)事等。在科普方面,經營觀點種子網(前身為種子研究室網站)、GMO面面觀網站、植物種苗電子報(已停刊)等,並且與民間團體合作,參與推動有機農業及無基改運動。
目 錄
序
第一章 種子的構造
第一節 種子的定義
第二節 胚珠型態與種子型態
第三節 種子內部結構的歸類
第四節 種被
第五節 胚乳
第六節 胚
第二章 種子的化學成分與物理特性
第一節 種子儲藏養分及其分布
第二節 碳水化合物
第三節 蛋白質
第四節 脂質
第五節 其他成分
第六節 種子的物理特性
第三章 種子的發育與充實
第一節 胚與儲藏組織的發育
第二節 種子的乾重累積
第三節 澱粉的合成與組裝
第四節 油脂的合成與組裝
第五節 儲藏性蛋白質的合成與組裝
第六節 種子發育與植物賀爾蒙
第七節 環境因素與種子充實
第四章 種子的發芽
第一節 發芽的定義
第二節 發芽的測量與計算
第三節 種子苗的型態
第四節 溫度與種子發芽
第五節 水與種子發芽
第六節 氧氣與種子發芽
第七節 蛋白質的分解與轉運
第八節 碳水化合物的分解與轉運
第九節 脂質的分解利用
第十節 其他物質的分解利用
第十一節 養分分解轉運的控制
第五章 種子的休眠
第一節 休眠的定義
第二節 休眠的類型
第三節 溫度與種子休眠
第四節 光與種子休眠
第五節 休眠的形成
第六節 休眠種子的發芽
第七節 休眠的機制:賀爾蒙理論
第八節 休眠的機制:氧化理論
第九節 休眠的遺傳與演化
第六章 種子的壽命
第一節 種子的壽命
第二節 正儲型種子的儲藏壽命
第三節 正儲型種子的老化與死亡
第四節 異儲型種子
第五節 中間型種子
第六節 異儲型種子為何無法耐受乾燥
第七章 種子生態學
第一節 野生植物的種子繁殖策略
第二節 種子的散播
第三節 土中雜草種子庫
第四節 土中種子的休眠與萌芽
第五節 種子生態與雜草管理
第八章 種子產業與種子法規
第一節 國際種子產業
第二節 本國種子產業
第三節 植物智慧財產權
第四節 種子管理法規
第九章 種子的生產
第一節 種子的繁殖系統
第二節 種子的繁種制度
第三節 採種田的選擇
第四節 採種田的管理
第五節 種子的採收
第六節 其他
第十章 種子的清理調製與儲藏
第一節 種子的品質
第二節 種子的乾燥
第三節 種子的預備清理
第四節 種子的基本調製
第五節 種子的精選
第六節 種子的處理
第七節 種子的儲藏
第十一章 種子的檢查
第一節 種子檢查概觀
第二節 取樣
第三節 容許度與異質度
第四節 種子含水率測定
第五節 淨度分析
第六節 品種檢定及純度檢定
第七節 發芽檢定
第八節 活度生化檢定
第九節 發芽能力有關的其他檢定
第十節 種子活勢檢定
第十一節 種子健康檢定
第十二節 基因改造種子檢定
第十二章 種原庫的種子技術
第一節 植物種原保育
第二節 種原庫作業
引用文獻
頭字詞
植物名稱(以拉丁文學名排序)
圖表出處
索引
作 者 序
作者序(摘錄) 郭華仁
多數種子可耐乾燥而不失生命力,得以逃避惡劣的環境,在繁殖過程又透過遺傳特性的排列組合,增加後代變異,以資適應新的環境。在植物界中,相對於苔蘚類與蕨類植物,裸子與被子植物之所以能更為擴散,憑藉的利器就是種子。
為了繁衍後代,種子在成熟期間會蓄積養分,提供幼苗初期生長所需。這個特性讓人類學會播種,而發展出農業為根基的文明。現在占全球耕地面積約45%的禾穀類,約16%的油料類、約16%的豆類,以及約3%的蔬菜類等,這些作物大多用種子來播種生產,而除了蔬菜以外,這些作物也常以種子的型態供人類食用。
以上所提兩個方向就是本《種子學》撰寫的著眼處。
作者1974年在臺大農藝學研究所碩士班選讀故陳炯崧教授的種子學,開始接觸到種子科技。修習博士學位時有較長的時間將Kozlowski《種子學》(Seed Biology)上中下三冊讀過一遍,也鑽研不少第一手學術論文,因此任職臺大之初就得以接棒講授種子學概論。
種子學兼顧學術與實用,作者三十多年的研究領域涵蓋種子發芽、休眠、壽命、生態,與種子清理、檢查,後來又及於品種權、種源權、基改種子管理等相關議題。種子學專書的寫作始於1996年,不過正式撰稿則在2009 年再次休假時展開,因工作的關係直到退休前兩年才較能專注,終於在今年5月委交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編輯出版。
種子學領域浩瀚,非一人所能盡。本書只能以講授內容作為骨架,然後多方涉獵文獻予以增添。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方面的論文較多,因非作者所長,也因篇幅與時間的限制,僅選擇若干重要的研究成果加以介紹,各方遺珠就另待高明。早期撰寫時並沒有考慮到出版時引用的問題,未能即時記錄文獻,雖然正式撰稿時盡量搜尋,仍有部分出處無法找到。即使如此,所參考著作仍有444筆之多,提供讀者做進一步的探討。
生物本就多樣,許多學說的形成都是先由少數物種甚或品種透過試驗而得,然後再擴及其他品種或物種,在這樣的觀念探索過程中,學者逐漸對生物界的秩序加以歸類。然而再怎樣的歸類,例外總是會出現,此現象在種子科學上更為普遍,在閱讀本書時宜加注意。也由於種子科技的研究對象植物涵蓋甚廣,為了便於閱讀,六百多種植物在正文都使用俗名,其拉丁學名則以對照表的形式附於書後。植物名稱在單引號‘ ’ 之內者為品種名稱,少數微生物或動物則直接將拉丁學名書於文中。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種子學》
五南書店→《種子學》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