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𤩝風土、半島風物》 是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在去年年底所出版。本書運用當今便利的網路工具,連結18部產業記錄短片,採用QR Code供讀者掃描觀賞,藉此來彰顯在地產業價值與特色。
因恆春半島風土而生的特有產業風貌、風物,早已外顯為常民生活、內化為文化底蘊,更是未來深化生態旅遊、環境教育的珍貴資產,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認為該以更開闊的視野、完整的內容,將這些在地瑰寶介紹分享予國人,因此特別邀請長期深入恆春半島進行田野調查的劉還月先生,埋首典籍文獻、足跡遍及山巔海涯、深入採擷耕作現場、訪遍耆老庶民等,只為彰顯在地產業的價值和特色。更運用當今便利的網路工具,連結18部產業記錄短片,採用QR Code供讀者掃描觀賞,也提供在地小農為特產作物加值,增進恆春風土產業的推廣層面。
民國71年,墾丁國家公園於恆春半島南端設立,成為我國首座國家公園,當時為顧及現代工商業發展的社會需求,並未將恆春、滿州、車城三鄉鎮人口較稠密的市街劃入園區,但主要範圍內仍有眾多村里、聚落、漁港、農田等,因此園區內除自然景觀之外,更包涵豐富的風土民俗與經濟產業。
恆春半島地形繁複多變,擁有廣袤的丘陵、平原、溪河以及海洋,自古人民都以「呷山呷海」來維持生計,從事經濟生產包括農、林、漁、牧等,但因地處偏遠且產量不多,致使一般國民對於恆春半島的產業印象,始終停留於「恆春三寶-瓊麻、洋蔥、港口茶」。
恆春半島的產業明顯受到當地環境和氣候影響,讓許多看似普通的物產,卻擁有獨特的風味或特色-同樣是蘿蔔,恆春人種的名為「牛杙仔」,除了鮮食與曬乾,還可以醃成酸蘿蔔,和芭蕉旗魚頭一起煮湯,自然發酵的酸味絕無僅有;中北部人吃綠竹筍、桂竹筍,恆春半島卻只產竹變筍、鱟仔筍,苦中帶脆的滋味,真是難得一嚐的道地在地口味;臺灣西岸自古有許多鹽場,都是闢埕曬鹽,只有恆春半島人取用的是硓咕石鹽。下回到訪恆春半島,請記得安排各展風華的人文社區微旅行,品嚐落山風形塑的特色產業。
本文轉載自內政部營建署--最新消息--即時新聞--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發行「琅嶠風土、半島風物」新書 彰顯在地產業價值與特色
│立即訂購│國家書店→《琅𤩝風土,半島風物》 五南書店→《琅嶠風土,半島風物》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