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人物

在歷史的轉角遇見新故事──專訪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長許美惠

在歷史的轉角遇見新故事──專訪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長許美惠

臺灣新文化運動館(以下簡稱「紀念館」)策畫出版的館刊──《掛號》,自2018年特刊號推出後,不只掀起網路熱議,搶手程度堪比百貨周年慶的福袋,排隊還不見得搶得到。《掛號》第二刊推出後,獨特的選題、穿插漫畫的呈現方式、書籍裝幀等,也引發另一波網路分享和搶購風潮!

如何立足於歷史,以新的對話方式,啟動社會大眾對於自身文化的關注與討論?本期焦點人物,特別訪問臺灣新文化運動館許美惠館長,來和讀者聊聊紀念館的成立、館刊的誕生與未來!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前身為1933年興建的臺北北警察署,在日治時期曾監視並拘禁文化協會成員,如蔣渭水等人就曾被監禁於此。1998年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2006年成立「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處」。經歷四年修復與整建工程,於2018年正式開館。

為了慶祝開館,也讓社會大眾更了解紀念館的歷史意義,館方選在開館之際推出館刊:《掛號》

「掛號」對於當代社會的雙重意義,一是取其郵局掛號,接收資訊的意涵,一是醫院掛號,透過醫療恢復健康。由此可了解館刊與紀念館籌畫的各檔展覽與活動,都在引導民眾(讀者)理解和回應歷史、文化的重要議題。就如同當年臺灣文化協會的前輩們,透過不同形式的倡議、運動,希望能爭取權益,啟迪民智,讓臺灣人做這塊土地的主人──這樣的核心精神,也對應在紀念館的標誌上,取「咱」字,象徵「用我們的口,說自己的文化」。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徽。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徽。(圖片來源: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掛號》特刊號,充滿設計巧思,暗藏許多文化密碼。

《掛號》特刊號,充滿設計巧思,暗藏許多文化密碼。

《掛號》特刊號,充滿設計巧思,暗藏許多文化密碼。

《掛號》特刊號,充滿設計巧思,暗藏許多文化密碼。

 △《掛號》特刊號,充滿設計巧思,暗藏許多文化密碼。(圖片來源: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文化銀行)

《掛號》特刊號(創刊號),模擬實際「掛號包裹」的樣貌,將許多與紀念館連結、呼應的歷史訊息,如密碼般埋進不同角落,極具巧思。第二刊則選用黃色,表現「原色」的直接純粹,也避免了綠、藍、紅等可能涉及特定政治意識的爭議。內頁的裝訂方式,大膽採用摺頁不裁切直接裝釘,增添了翻頁的手感趣味,也讓本書保留質樸的厚實感。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長許美惠

跳脫一般紙本刊物的制式版面,透過活潑有「哏」的設計,讓讀者更能親近館方對於「臺灣新文化運動」的定義、論述與想像。如何讓這類冷門的議題更廣為人知?許館長說,館方和製作團隊持續討論、嘗試各種可能,「館刊的製作和定位,也還在校準中」。舉例來說,第二刊的企劃發想一部分是借鏡於《PAR表演藝術》雜誌中藝術活動的編導演深度訪談,告訴讀者「這些表演藝術背後的產生理念」。因此,《掛號》第二刊有別於創刊號的論述發表性質,進一步結合「新文化運動月」的系列活動,讓讀者明白:「紀念館為什麼舉辦這些活動?」「推動的目的是什麼?」從開館到每年10月份的「新文化運動月」系列活動,紀念館推動了哪些企劃、企劃的緣由與相關歷史知識都書面化記錄下來,讓館刊擔負了類似「年鑑」的功能。

第二刊另一創新是大量的「漫畫」篇章,延伸「新文化運動月」的展覽與活動內容,向讀者介紹1920-1930年代的時代故事與眾生相。許館長坦承,一開始編輯團隊「文化銀行」提出「漫畫」形式的企劃時,館內同仁有支持也有擔憂:現代讀者對於知識的獲取要求快速、易懂,文字含量高的內容確實不如圖像化來得直接有效;然而,文字經過轉化與再創作後,會否受到漫畫表現形式的侷限,導致知識變得過度簡化、片段,甚至衍伸爭議,這也必須要考量。幸好經過多次討論、激盪、磨合,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並沒有偏離館刊的初衷。

在策略上,館方先於網路上釋出部分漫畫內容,引起讀者的好奇與期待。看到許多讀者「敲碗」鼓動:「這個一定要出成一本!」「一定要集結成冊!」也讓館方更確信漫畫形式可以帶動的宣傳效果。

《掛號》特刊號書影

《掛號》特刊號書影

《掛號》特刊號書影

《掛號》特刊號書影

△《掛號》第二刊,再次延攬金典設計獎設計師劉克韋,以強烈視覺感吸引讀者眼球。(圖片來源: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文化銀行)

第二刊的漫畫篇章,包括:〈臺灣的啟蒙時代〉、〈下午茶時光〉、〈文化份子的少年時代〉、〈補大人〉、〈港邊惜別〉,各篇分別對應了不同的活動和主題內涵。如:〈下午茶時光〉講述的是「自由戀愛」在1920-1930年代萌發,與現今社會性別平權的氛圍,如何古今映照、彼此應和,對應「自由戀愛:時代製造的浪漫」特展;〈文化份子的少年時代〉描繪蔣渭水等人的青年時期,探討日治時期「青年」一詞所指涉的對象及其活動,對應「文化份子大論壇」系列講座;〈補大人〉取材自文學家賴和的同名小說,對應《懸河醫生館》的戲劇演出;〈港邊惜別〉脫胎自作曲家吳成家的作品,對應「本島音樂祭」的曲目。

在這些篇章中,許館長特別推薦:〈下午茶時光〉、〈文化份子的少年時光〉,以及賴和小說為文本的〈補大人〉。 

訪談過程中,紀念館的規劃師曾怡珍(左)也補充了許多關於本書製作的趣味故事。她說自己在看到〈下午茶時光〉最後一幕草稿時,感動地快流淚呢!

訪談過程中,紀念館的規劃師曾怡珍(左)也補充了許多關於本書製作的趣味故事。她說自己在看到〈下午茶時光〉最後一幕草稿時,感動地快流淚呢!

△訪談過程中,紀念館的規劃師曾怡珍(左)也補充了許多關於本書製作的趣味故事。她說自己在看到〈下午茶時光〉最後一幕草稿時,感動地快流淚呢!

《掛號》以漫畫成功引發網友興趣,預期可吸納動漫族群的讀者,擴大讀者年齡層。圖文資料的豐富度、撰稿者專業、接地氣的筆觸,將專業知識和紀念館特展、活動資訊結合都是第二刊的一大特色。但讀者所見如此活潑生動,又不失歷史深度的漫畫,實則在腳本編寫階段,經歷過無數次(血淚的)退件和調整。許館長特別分享兩則小故事……。

〈下午茶時光〉中關於女性自主權的表現,館方與插畫家曾有詮釋上的歧異:究竟女性如何「選擇」可以視為自主意識的展現?館方希望漫畫輕鬆詼諧之餘,更需扣合特展的核心精神,因此,漫畫中有關選擇戀愛對象、婚姻、生養小孩等問題,應包括各種不同角度的對白。例如:倘若女主角片面地說:「我不要生小孩,這樣才前衛。」反而狹窄化了對於女性自主的想像。

〈文化份子的少年時代〉則是另一段有趣的插曲。漫畫中,少年蔣渭水說道:「我下堂是體操課……好痛苦……為什麼不能每一堂課都是數學科或是齒科呢……」同學回應他:「你就算體操成績差,也還是每學期都拿第一名啊!你!不准抱怨!」原來這是考察史料時,發現蔣渭水體育課成績並不如其他科亮眼,因此漫畫家以逗趣的方式表現偉人不為人知的一面,如此稍具顛覆的呈現,相信也更能增進一般人對於「歷史名人」立體、多元的了解。

「廠商(文化銀行)也很用心,我們合作了兩年,做案子的時候他們都很願意充份溝通,所以最後呈現出來的作品,是雙方都喜歡的樣子!」經歷一連串溝通、修正、整合的過程,終於產出這本不簡單的出版品,許館長欣慰地說。

除了吸睛的館刊之外,紀念館每年精采豐富的特展和講座,也讓愛好歷史和文化巡禮的社會大眾有口皆碑。許館長分析道,紀念館本身雖是古蹟,卻不以史料館藏取勝,每檔特展也不自限於「史料展」。「紀念館的發展主力是開發多元的活動形式,並尋求各種新的嘗試和突破。」談到來年的活動企畫,許館長神祕地賣了個關子:「先不破哏!」只能提示和「說話」有關,其他留給讀者自由想像了。

發想各種創意活動時,也曾想過以近代思潮傳入後,社會娛樂方式百化齊放的「跳舞時代」為藍本,「他們還想要舉辦舞會,重現那個時代的樣子呢!」許館長看著身邊的同仁笑著說。

回歸到紀念館以歷史文化為本,進行各種整合與活化工作,許館長認為:「我們其實要推的是歷史的內容,因為臺灣日治史這一段滿少人知道的。但我們也不是聚焦在整段日治史,而是保留新文化運動與人物的精神跟事蹟,以及臺灣整體現代化跟求知求新的精神。」另一個特點在於:「我覺得它可以鼓舞現在的臺灣社會!」如同館刊中許館長的專談提到:

……新文化運動講的那些口號,還有文章、歌曲、話劇要傳達的精神,到現在好像又重來一遍?

……以今(2019)年新文化運動月「自由戀愛」的命題為例,即便是百年前的文化議題,但拿到現今的活動規劃來看,就會盡可能透過較新穎的方式吸引大眾參與。「這無非是希望能帶領更多人進入那個故事情境,才有機會進一步去理解那個時代,探求『歷史』的真義。」

如何藉由當代的思考方式和語言,重新理解並訴說那段過往的歷史,並重新連結當代人們共同面臨的議題和命運,是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一直努力的方向。訪談結束後,許館長熱情地邀請:「有空多來看展喔!」在如此年輕有活力的團隊運作下,就讓我們一起期待紀念館未來更多讓人眼睛一亮的創意企劃吧!

除了特色館刊之外,紀念館的各檔展覽也充滿歷史深度與創意展示,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啊!

△除了特色館刊之外,紀念館的各檔展覽也充滿歷史深度與創意展示,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啊!

【彩蛋】《掛號》第二刊有幾頁的摺頁背面,印了紀念館的核心標語:「用我們的口,說自己的故事」和〈咱臺灣〉的羅馬拼音歌詞。細心的讀者是否發現了呢?

《掛號》特刊號書影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