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特推薦
走進文學裡的歲月光景:《行路:走讀彰化文學故事》
上稿時間:2020/09/09
撰稿人:
林詩惠
編撰:林詩惠
作為一個臺中人,林詩惠以為自己對彰化就像走廚房一樣熟悉,讀過彰化縣文化局出版的《行路》、了解彰化文人的生平以及在地空間的沿革,才真正產生了對這塊土地的連結和想像、豐富了對臺灣文學發展的認識。
文/林詩惠
從小到大,我對彰化最深的印象,大概是鹿港小鎮上古色古香的紅磚街道、香火鼎盛的天后宮、廟口琳瑯滿目的小吃,還有羅大佑口中的那一句「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甚至可以說,我對彰化的理解,除了一小部分是在報章雜誌上讀到的八卦山大佛、田尾花海等等,有絕大多數都來自於我親身造訪鹿港的經驗。
作為一個臺中人,逢年過節時和家人一同出遊鹿港,對我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我們家是臺灣常見的佛道混合信仰,家母又十分喜歡走訪臺灣各地佛寺、廟宇參拜,因此每年的年節走春,鹿港天后宮成了我們家必不可少的景點。線香裊裊,信眾濟濟,在我心中的鹿港,一直都象徵著某種臺灣最傳統、最在地的常民生活縮影。
「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在歷史課本上絕對會讀到的俗諺,描述的是明、清時期,臺灣島的政治經濟重心由南轉移至中北部的開墾史。而鹿港從十八世紀中葉以來,將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曾經一度是臺灣經濟貿易的中心,千帆爭渡、萬商雲集,如今雖然不以商貿為重,卻也是以傳統工藝及古蹟觀光開展出了新的風貌。也因為早期鹿港的商業發達,讓「商而優則文、文而優則仕」的現象十分普遍,是故鹿港還有句諺語:「字墨算,排第一」。「字」是文人寫詩、「墨」是書法繪畫、「算」是珠算簿記,可見除了商貿以外,讀書識字、鑽研學問也是早期鹿港人非常重視的事情,甚至有「陋巷殘垣,內多俊傑,販夫走卒,亦解詩書之句」一說,足見鹿港自古以來累積的文學底蘊,乃至於帶動了整個彰化的文學發展。
信仰、商業、文化,正因為鹿港具備了這麼多在歷史上不可取代的特色,所以當我讀到《行路:走讀彰化文學故事》時,更受到這些二十世紀以來的文學先輩的生命故事深深感動。《行路》一書共分為五個章節,包含鹿港、彰化市、二水、員林、竹塘,以各地出身的文人作家的生命歷程為經,以不同地方的歷史建物、在地風情為緯,交互編織出彰化作家生命故事與彰化在地空間的相互回聲,形成一整幅豐富且立體的時空圖景。
而整書雖分為五個章節,但其實有一半的篇幅都落在鹿港,也因為如此,當我在閱讀《行路》時,腦海中總有非常親切熟悉的畫面浮現,彷彿帶領著我再次回到那陽光普照的小鎮,午後的廟口人潮熙來攘往,而我就在其中的某個角落燃上一柱線香。不過回首歷史,並不總是如此歲月靜好。《行路》一書中收錄的十二位文學作家,其生命歷程平均落在二十世紀,而彼時的臺灣正逢時局動盪,甫從清朝的統治下變成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五十年後又遭逢國民政府遷臺,短短百年間就歷經了三個完全不同的政權統治,而這樣巨大的變動也反映在諸位文學先輩的生命故事以及文學追求之中。
例如出身鹿港傳統文人家庭的洪炎秋,他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度過童年,又赴日本接受中學教育,其後在中國接觸五四運動,更在中年歷經了臺灣的戒嚴統治。面對大時代的動盪和變遷,以及在不同的國族和意識形態所主導的文學場域下,諸如洪炎秋的文人是如何堅持為自己的理想發聲,並以文學針砭時弊、記錄社會現況,著實令人敬佩。又如投身於古典詩作的葉榮鐘,除了對文學有所追求,更參與《臺灣新民報》、「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並籌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致力在殖民統治之下保有臺灣人的本土意識並推動文藝啟蒙。也因此在《行路》的敘述中,如此形容葉榮鐘:「在他的古典詩作中,我們看得見家國、看得見同胞、也看得見作者在日本殖民下的悲憤。」充分展現他兼具民族與革命的世界觀與文學觀。
除了以文學抒情、以文學記史、以文學濃縮社會的面貌,《行路》中也介紹了一部份的作家,擅長以生活哲理散文的書寫,深入淺出地描述彼時的求學、交友、婚戀、立業之道,文筆較為輕鬆活潑、亦莊亦諧。例如陳火泉,他在作品《人生天地間》一書中,吐露自己的創作動機:「每個精神健全的現代讀書人所具有的常識,加上累積凝聚的經驗,把古今中外眾多通情達理的見解歸納起來,尤其把一些清明的、建設性的思想表達出來,除了振奮自己對人生憂患而奮發自勵,賦予我餘生的意義,而證明我能夠呼吸的每一分鐘,沒有白白活過,也算是個紀錄。」如此將文學與生活緊緊結合,並從中獲得生存下去的力量,可能就是這些文學先輩留給我們最大的禮物。
《行路》一書中還有一個我很喜歡、也深受啟發的安排,便是在每位文人的介紹篇章之後,補充五、六個與該文人有關的彰化景點,延伸說明這些景點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現今實況等等,讓文學的故事不只存在於過去,更是和現在、未來深深連結的。比方說我最熟悉的鹿港天后宮以及老字號糕餅舖「玉珍齋」便被收錄在洪炎秋的篇章之中,因他在作品〈故鄉的回憶〉和〈懷鹿港的茶點〉等文中有對此二地詳細的描述與評論。以古鑑今,整個歷史脈絡和時代變遷便躍然浮現於眼前。
讀過《行路》,才發現原來以前在歷史課本上讀到的,以及我自己原本以為的彰化,只是很片面粗淺的認識。透過了解彰化文人的生平以及在地空間的沿革,讓我更加對這塊土地產生連結和想像,亦豐富了我對臺灣文學發展的認識。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行路:走讀彰化文學故事(精裝)
五南書店→行路:走讀彰化文學故事[精裝]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