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人物

看見台北百工的力量──「尋常‧台北」發行人/台北市產業發展局林崇傑局長專訪

 上稿時間:2020/05/19   
看見台北百工的力量──「尋常‧台北」發行人/台北市產業發展局林崇傑局長專訪

 是誰能書寫這城市的記憶,是誰能鑄造這城市的風華。

不是鎂光燈下的浮華光影,而是那些個隱藏在街角巷弄,歷經無數世代仍能堅持父祖傳承,不因時代更迭而始終堅持傳衍父祖流傳下來的行業,以及那份執著於物、堅持於技的匠人之心。」

翻開《職人群像: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上冊)(下冊)首先映入眼簾的感性序言出自「尋常‧台北」發行人──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以下簡稱:北市產業局)局長林崇傑之手。這次我們特別邀請林崇傑局長聊聊「尋常‧台北」這套書的企畫理念,以及書中如何呈現隱身在台北城內、百工百業專屬的不凡風景!

 

城市風景,產業樣態,都是「人」所造就

一踏進局長辦公室,便可見牆上掛著醒目的「尋常‧台北」職人照片。曾任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以及都市發展局副局長的林崇傑,具備深厚的建築專業背景,在他眼中的台北,是一座因為「人」而顯得非常有活力的城市。

「從空間部門的觀點來看,台北是一個compact city,不像東京、紐約,動輒兩千萬人口。跟她們比起來,台北的小,讓城市裡許多事情都緊密相關,城市的巷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就會變成這個空間裡面非常特別、非常迷人的事情。」局長說。一般人想像中的「產業局」或許會著重在產業的經濟活動、民間企業組織等等,不過局長特別強調的則是「人」的重要性:「當我來到產業部門,我們看到所有的經濟行為背後,其實一切最關鍵的都是『人』。」他認為,無論是什麼樣的都市經濟型態,都是由人的理性行為所造就。「我們在處理空間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去思考:該如何突顯台北小而美的『人』和『城市』兩個主體?」局長說。「人」始終是一切的根本,一座城市的樣貌取決於市民的需求:我們期待生活在什麼樣的城市?而這個城市需要的生活模式又是什麼?是什麼樣的人生活在這個城市?而這也就是產業局推出「尋常‧台北」這套書的宗旨所在:

「如實記錄當代台北人的迷人丰采,如此尋常卻又非比尋常。」

打破科層組織,共同描繪台北「小而美」的Life Style

台北「小而美」的城市風景,源自台北人豐富的生活樣態,這從產業的多元面貌,便可窺見一斑──在台北,有新型態的群募公司、虛擬實境、電競、新媒體等產業,也有傳統市場裡家傳四代的美食攤或夜市蚵仔煎的老闆;有親近自然的木柵和南港茶農,也有佔據都會人生活一定分量的「毛小孩」產業:寵物醫院、寵物行為訓練師、動物友善計程車/公車、寵物旅館、動保員等等應運而生。這種商業競爭與社企文化並存、傳統藝師與新創科技兼具的特質,豐富了台北的城市風景。

在形形色色的各種產業中,產業局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要怎麼去讓市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事情?這一直是很大的問題。」出書,或許是個好方式。作為「尋常‧台北」這套書的發行人,局長希望書中可呈現產業局在下列面向的努力與思索:

  1. 創新創意:世代更迭之間,我們怎麼面對未來的發展需求?
  2. 生活型態:市場?商圈?新創設計?時尚產業?是什麼構成了「台北式的生活」?
  3. 食農教育:處理人跟土地的關係。我們如何將在都市裡的人、土地栽種出的作物,連結到我們吃進身體的食物?

為了有效推動工作,產業局決定打破現有架構,將五個科、三個處、一個基金會和四個公司的縱向組織,改為「跨科」、「跨處」的橫向合作,有效促進團隊分工。而核心的企畫團隊,首要任務就是統籌制定套書的風格和主題,以職人採訪為例,訪談可以有千百種切入方法,如果沒有事先確立共識、主題和面向都容易發散。因此,核心團隊在訪談前會從套書的宏觀角度規劃採訪方向,如此各書的訪談成果就能互相呼應,形成一個完整的論述。

「就好像把gmail信箱裡那麼多不同的工作標籤,用同一個邏輯串接在一起,透過這樣的方式告訴市民,」局長比喻道,「其實這些看似彼此不同的工作,就是北市產業局工作的不同面向。」

除了以「事」拉出主軸,產業經濟的根本更來自於「人」。這些「人」的故事,是最貼近市民,而且最能讓讀者共感的。既然產業局同時接觸到許多不同領域的從業人員,那就有了條件可以牽起不同人的故事,用更具溫度的角度來呈現產業。

譬如《設計搖籃:我們在設計裡相遇》一書,為了呈現出產業的歷史過程,抓了兩條不同的路徑:其一是透過304050世代的設計師彼此的對話,探討台灣過去這三、四十年來的變與不變;其二是透過木工、金屬、石材、布料、陶瓷等不同材質的討論,帶出設計的多元特色。這種雙線視角將內容整合成一部有別於傳統教科書的設計史:不同的人、不同的世代與不同的材質,在這裡共構出台北設計產業的輪廓。

又如《溫泉泡湯:悠遊北投享溫泉》,企畫團隊邀請了溫泉從業者、使用者、管理者,甚至地熱能源研究者作為訪談對象,串接大家的故事,勾勒出台北溫泉的方方面面。其他產業也是一樣。彙聚「人」的故事,拼湊出「產業」的面相;再串起各種產業,那便是「城市」的樣貌。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尋常‧台北」選用15個不同的產業切片,以16冊的套書構築成台北這座城市,讓大家看到:「這,就是台北。」

 

「尋常‧台北」以16冊專書介紹台北的多元產業 「尋常‧台北」以16冊專書介紹台北的多元產業


用人的故事,鮮活呈現當代產業現況

「這是一個『尋常』的台北。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事情、這些故事深入整理、組織、介紹出來,就變得很『不尋常』。」

 「城市的運作來自於庶民,產業的故事其實就是庶民的故事,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身邊的人的故事。」

團隊秉持「以產業建構城市樣貌,以人的故事建構產業故事」的核心精神策畫套書,其中的《職人群像: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尤為代表。此書寫出許多「不尋常」產業的「人」的故事。舉凡磨刀製剪、撣製棉被、打鐵鍛造、訂製旗袍、上海式理容、手工榻榻米、筆墨、西服、鑄字、燈籠,這些傳統手藝曾是城市經濟的基礎,今日在時代洪流中卻面臨傳衍不易的困境。在尋常的台北,它們可能已經不易被人注意;再過十年,可能就會消失。然而它們深厚的文化底蘊支撐了城市曾經的發展,也應該得到相應的保存,與城市一同走向未來。

藉由《職人群像》,這些鑄造城市風華的職人被一一記錄。其中,有些產業持續向前走,比如說得到世界冠軍的西服業、適應新需求而研發新產品的毛筆、蒸籠;有些傳統產業可能會漸漸消失,比如打鐵、撣棉被、古董鐘錶維修等等。還有另外一些正在積極尋求技藝的傳承,他們心心念念著產業的未來,就像旗袍老裁縫林錦德師傅所說:「以前旗袍師傅怕人家學,做花扣的時候把抽屜打開,藏在抽屜裡面做,我們現在恨不得趕快把人家教會。」

事實上,整個職人主題所構成的就是一個「屬於過去的產業如何邁向未來」的過程。局長拿著書籍,一邊翻閱一邊向我們介紹,「有些產業已經傳到第二代、第三代,那或許這套書也有機會讓年輕人接觸到其他產業,甚至願意來接續傳承。我很榮幸我們曾經參與這一切,也很有自信做這樣事是有真正的價值所在。」

 

林崇傑局長侃侃而談套書的概念規劃

 林崇傑局長侃侃而談套書的概念規劃

 

典藏一套屬於我們的「尋常‧台北」

豐富的產業故事,必須有相襯的包裝。當我們翻覽「尋常‧台北」,很難聯想如此兼具溫度和設計感的書刊出自官方單位。「我很喜歡出書,是的,我所有的書都不像政府出版品,所以你會看到我都不會寫某某局。我喜歡上面寫總監或是發行人,這套寫的是發行人。」擺脫傳統政府出版品常以贈閱、官方宣導的「單向」傳播方式,局長更期待成書具有設計感和銷售力,是讓人真心渴望典藏、閱讀的作品。

套書的封面不必特別標註「台北市產業局」,書背也採用別出心裁的「色票式」設計,讓讀者可以依照自己感興趣的產業或喜歡的色彩選書。「我們希望透過一個個平凡市民的故事,很優雅、低調,但充滿自信的述說,讓人民更願意認識每天生活的城市,進而產生認同。」

當我們結束忙碌的一天,在都市的一隅坐下來喘口氣時,不妨暫時遠離螢幕,從「尋常‧台北」挑出一本書,細細品嘗在台北城中,和自己並肩生活的百工面貌,重新認識屬於我們的這座城市。

 

「尋常‧台北」一字排開,繽紛的色彩象徵台北百工的力量,共構出豐富的城市風景

「尋常‧台北」一字排開,繽紛的色彩象徵台北百工的力量,共構出豐富的城市風景

 「尋常‧台北」一字排開,繽紛的色彩象徵台北百工的力量,共構出豐富的城市風景。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