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人物

【專訪「台江女兒」吳比娜01】細說台江的歷史.風景.人文

 上稿時間:2019/04/30   
【專訪「台江女兒」吳比娜01】細說台江的歷史.風景.人文

 

近幾年逐漸颳起一股「台南熱」,在外求學工作的青年逐漸回流,隱藏在巷弄間的特色小店林立,年輕人們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認識台南,也讓外地的人們有機會更貼近這塊土地。初次見到吳比娜,她就如同台南的太陽一樣溫暖熱情,很容易被她的笑容感染,讓我們一同傾聽身為道地台南人的她,如何在《尋訪台江古早味:歷史、風土與人情的飲食故事》成書過程,凝聚在地情感,也再次審視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關係。

《尋訪台江古早味》與台南名產虱目魚。
《尋訪台江古早味》與台南名產虱目魚。

留著俏麗短髮的吳比娜近年來多了個「台江女兒」的稱號,舉凡各式曝光都會冠上這頭銜。不過她坦言自己是典型的六年級尾巴學生,求學時期只管認真唸書,相對缺乏鄉土教育:「雖然是台南人,可是不瞭解周邊的環境,離開時對自己的家鄉是非常陌生的。」

從台南市區出發往西北邊走,大約半個小時的車程,沿途的建築物慢慢地變少,環境開始變得空曠,開始出現魚塭與紅樹林的景觀。地景顯得寬敞平坦,但有點空白的感覺,「這空白的感覺是愈到西北愈明顯。」吳比娜口中空白的西北方幾乎就是台江的位置了。她童年印象中的台江有鳥在飛、有海的鹹味,有著迎面而來的海風,可是如果真要說那邊有什麼的話,標準答案是「什麼都沒有」。「台江充滿自然的東西,很難被定義。」她下了一個註解。

台江夕陽景致。(吳比娜/提供)
台江夕陽景致。(吳比娜/提供)

在這片什麼都沒有的濕地上,四百年前還是一個灣澳,荷蘭人與鄭成功紛紛從台江內海登陸,內海的台語為「潟湖」之意,在經年累月的泥沙淤積後慢慢填平,開啟這片沖積平原豐饒的人情與文化。荷蘭人殖民三十八年,帶來了甘蔗和東南亞文明,跟隨鄭成功而來的漢人亦在此蓬勃繁衍,台江儼然是一個文化跟人群的入口,值得重視並設立成為國家公園。

台江國家公園是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占地面積超過三百五十平方公里,範圍包括台南市安南區與七股區濱海陸域,包含四草、鹿耳門、原安順鹽田周遭、七股潟湖以及海域至澎湖縣東吉嶼。流經台江國家公園的三條主要溪流為曾文溪、鹿耳門溪、鹽水溪,都有著如同台灣其他河川坡短流急的特性,尤其是當地人以「青瞑蛇」形容的曾文溪,每逢颱風季節,無法預測的河川改道,溪水到處流竄,造成許多洪患,長期沖刷下造成潟湖罕見的全面淤積。

洪水造成破壞,也改變地景形成海埔新生地,隨鄭成功來台的漢人增加,人們開始開墾新生土地,吳比娜細數來台江屯墾之初的環境:「這邊的生存條件會不會很惡劣?當然是非常惡劣,因為海天之交,日頭又很大,有鹹水的地方就不容易有淡水,連基本的水資源都沒有。」也因此在這裡定居的人們,相較於府城人來說,生活並不是這麼優渥。她也打趣的說:「虱目魚是府城富庶的城內人才會吃,對台江的居民來說是要拿去做生意、做買賣的,這就是他們的生計呀!」

吳比娜生動的描述,著書過程訪談、收錄材料的種種細節。
吳比娜生動的描述,著書過程訪談、收錄材料的種種細節。
吳比娜生動的描述,著書過程訪談、收錄材料的種種細節。

│延伸閱讀│

【專訪「台江女兒」吳比娜02】台江吃什麼最道地? 
【專訪「台江女兒」吳比娜03】學以致用 走回社區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