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靜農先生最後一部小說作品,成稿八十載後,首次整理出版!
從滿清建立開始,「明末清初」就一直不斷在知識社群記憶中重述、改寫、翻修,不但是史家恆久的關心所在,同樣也提供了眾多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更是各方政治勢力主張交鋒動員的話語系統,從民族革命、階級革命、乃至於帝國主義戰爭,不論是文化、宗教、性別種種場域,不論是對外或對內。
「明末清初」此一時代話語仍然保持鮮活的能量,臺靜農《亡明講史》一書可以說是他對此一時代圖像的具象化,本書透露出略嫌哀傷無奈的情調,從某個角度來看,也不妨說是一部亂世憂患之書。(封面「亡明講史」四字,取自本書底本,為臺靜農先生親題)
名人推薦
在對日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刻,臺靜農寫出一部滿清滅明的小說,自然是甘冒不韙。原因無他,此書太容易被視為諷刺國民黨政權的末世寓言。明亡殷鑒不遠,民國的命運又是如何?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這是臺靜農先生的小說作品中,篇幅最長、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對認識臺靜農以及那個時代中具有良心的知識分子精神心態,重要性不言可喻,其豐富的意涵尚有待各方持續不斷的深入探索。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導論一 亡明作為隱喻—臺靜農《亡明講史》/王德威
導論二 「只有漆黑」—《亡明講史》及其相關問題/廖肇亨、鄭雅尹
亡明講史
凡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後記 寫在出版之前/廖肇亨
人名索引
書籍試閱
導論一 亡明作為隱喻──臺靜農《亡明講史》(摘錄)
王德威
1937年夏天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臺靜農(1902-1990)和千百萬難民撤退到大後方。他落腳四川江津,先於國立編譯館擔任主編,隨後受聘執教白沙女子師範學院。戰爭帶給他重重考驗,包括痛失愛子。但一如他日後所言,這只是「喪亂」之始。也就在此時,他寫下《亡明講史》。
臺靜農是現代中國文學史的傳奇人物。因為家國喪亂,他的生命被切割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臺靜農生於安徽,青年時期深受五四運動洗禮,關心國家,熱愛文學,並視之為革命啟蒙的利器。1925年他結識魯迅,隨後參與左翼活動,1930年北方左聯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因為左派關係,他飽受國民黨政府懷疑,1928至1934年間曾三次被捕入獄。抗戰時期臺靜農避難四川,巧遇五四先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成為忘年交。
抗戰勝利後,臺靜農並未能立即離開四川。1946年去留兩難之際,他覓得國立臺灣大學一份教職,原以為僅是跨海暫居,未料國共內戰爆發,讓他有家難歸。在臺灣,臺靜農度過了他的後半生,他鄉成為故鄉。
*
《亡明講史》顧名思義,講述明清易代之際,天崩地裂的一段史事。全書始於李自成攻陷北京,長驅直入紫禁城自立大順王,百官四散,崇禎皇帝走投無路,自縊景山。繼之福王在亂中建都南京,是為弘光朝。此時清軍已經席卷大明半壁江山,南明小朝廷偏安一隅,兀自內鬥不已。福王昏聵顢頇,耽溺酒色,馬士英、阮大鋮把持朝政,左良玉、劉澤清擁兵自重,史可法等少數忠臣良將一籌莫展。這是一齣完美的亡國大戲。果然,清兵不久長驅直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最後南京淪陷,福王竄逃,未幾被俘。南明弘光一朝從開始到結束,為時不過一年。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亡明講史》
五南書店→《亡明講史》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