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愛與理解的追尋之路

 上稿時間:2021/07/16   
撰稿人:葉含氤 
愛與理解的追尋之路

閱讀《藍色海岸線 屏東縣作家作品集》,作家葉含氤彷彿搭上開往枋寮的公車,一路隨著作者的文句探尋小說真意。

文/葉含氤

《藍色海岸線》裡有六篇短篇故事,這六篇的主角彼此不相識,卻透過一輛從枋寮開往屏東市1780號的早班公車,將這六個主角串連起來,成為一部有開頭,有結尾的長篇小說。在整本書中,這六個故事缺一不可,從〈小一新生注意事項〉揭開序章。一開始讀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各自成篇的短小說,以至於讀完第一則故事,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覺得作者陳凱琳是不是還有故事沒有說。

果然,當我讀第二篇、第三篇......一直到最終篇時,我才明白作者的企圖。她對這六篇故事的設計非常清楚明確,她不是寫完一篇想下一篇,而是在寫作之前,整體架構已在她腦裡成型。而六篇小說的先後順序,也是作者的精心設計,她一篇篇地埋藏伏筆,又一篇篇地揭開伏筆。這也是我先前說的,讀完第一篇,覺得意猶未盡,原來我只是看到伏筆。

小說,寫的是生活,也是人的故事。這六篇的主角各不相同:小一的女孩清清、低智能的阿如、敦厚的老人阿通、思想行為顢頇的小滿、滿懷熱情的青年哲雄,以及一直等待母愛的筱嬋。每一個人的年齡、性格、背景完全不同,但作者用她嫻熟細緻的文字技巧,讓每一個人物的形象豐富立體。讀著這些故事,心裡會產生「以前我也遇到過相似的人」的共鳴。故事的主角都是鄉下相對不起眼的人,有些甚至是收入不豐的底層人,但不論生活困頓或優渥,都有各自過不去的坎,而每一個人也都努力地設法要擺脫這樣的困境。

在情節的設計上,作者有冷靜的眼光,也有溫暖的心懷,所以在描寫卑劣、殘酷、陰暗、畸形......等等人性反面時,也不忘傳達一種同情的理解,讓讀者不會去「討厭」這些人。她讓讀者心懷柔軟,原諒這些人的所作所為,因為那是他們對於「活著」這件事,並沒有更好的選項。

作者用詞精準、情感節制,她總是適時地留下一點似有若無的意思讓讀者思考,以至於讀完一篇,都要將書放下來,安靜地想一想,才能再續讀下一篇。這是文學中的留白,也是餘韻。她的每則故事都給人這樣的餘韻,由此也可知,作者的文字敏銳度非常高,她知道什麼該放,什麼不該放,將每一個句子的信息與情感含量都斟酌得剛剛好,以〈那日〉來說:

小滿結婚時,穿的嫁衣是阿姆的舊式禮服。稍微乾淨的藍衫,袖口縫上一段大紅的絲綢,就成了一件嫁衣。

 又:

那日,阿姆到底為甚麼叫她小滿?小滿似乎明白了。

這兩句話,作者的文字很輕,但意思卻很重。第一句,意味著小滿的婚姻,其實並不是全身紅的「大喜」,袖口的那一段紅色絲綢,只是點綴式的,並不全。這也暗示著她的婚姻,是不完整的,或者說是有缺陷的。

而第二句話其實也說了在阿姆心裡,「小滿」永遠不會是大滿,也不會是真正的圓滿,她純粹只是來成就阿姆生子的工具人。而引文中「明白」二字,也是一種理解,她理解阿姆當年的苦衷。因為理解,也解開了長年來內心的枷鎖。

這是一個很悲哀的故事,一個不是家娘的家娘,一個不是丈夫的丈夫,甚至她自己的身分也是模糊不清的。她以為安於現狀就能擁有一個家,她以為委屈就可以求全,但現實似乎不是這樣待她的。直到她阿姆,也是婆婆過世後,她才自己做了一個決定,也是她生而為人第一次為自己所做的決定——答應與有名無實的「丈夫」離婚,她選擇離開這個家。而離開這個家之後,似乎也代表著她逐漸有了「我」。小說的結尾讓這幾乎通篇悲傷與畸形的故事,找到一線光亮。這一線光亮,也讓小滿,有了小小的圓滿,她開始意識到生活不用再像過去那樣「用力」,她可以放鬆,可以為自己活下去,她找到了對自己的愛。 

我覺得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她不說破,留下線索,讓人跟隨著她含蓄內斂的敘述,揣摩出人物的心思轉折,以及隱藏在文字背後所要表達的寓意。

而這六篇之中最讓我驚嘆佩服的,是作者對於低能者阿如的描寫。寫正常人的思考方式是容易的,但要寫一個低智能,又瘋癲的阿如,這個難度非常高。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難度,更難的是如何站在阿如的角度揣摩她的行為思想,但作者寫來卻毫無違和。阿如是一個將親情與愛情弄混的人,全心全意地愛著弟弟,但弟弟卻唾棄她。她一輩子都在尋求弟弟的笑,弟弟的愛,但遺憾的是,她終其一生都得不到。

而本書中最密切的兩篇,是首篇與末篇。首篇以清清是主角,到了末篇,清清成了配角。這兩篇是首尾呼應,也綰結了這本書所要傳達的訊息:愛與認同。

人活在世上,難免因為客觀環境的殘酷,或主觀個性的侷限,做了許多與本心相違的事,因而產生種種的悔恨與誤解。最末篇〈藍色海岸線〉的主角筱嬋,她與清清一樣,都在找一個溫暖和諧的家,以至於對早年離家的母親產生一種複雜的情緒。在這篇故事中,作者運用了魔幻的筆法,將筱嬋與清清的形象,在某些瞬間重疊在一起,而那重疊的根源,是源自筱嬋的母親,同時也是清清小一時的導師,因為這層關係,讓她們兩人在更早的時候就有著隱微的交集。後來因為母親的腦死,讓筱嬋陷於來不及表達愛,也來不及追討愛的桎梏中。然而卻在多年後遇見已讀高中的清清,透過清清的敘述,理解了當年母親對她的情感,讓長年失愛的筱嬋,獲得心靈上的救贖。在故事的最後,作者也暗藏了一個暖色調的結局——筱嬋與清清的舅舅哲雄即將發展的愛情。

愛與認同就像光,只要是人都會自覺地去尋找。「愛」是世上共有的語言,也是人類追尋的最終依歸,而「理解」是人際之間的了解與關懷,也是構成愛的必要元素。

藍色海岸線,不僅僅是一條從枋寮到屏東的海岸公路,我認為也是一段愛與理解的追尋之路。這段公路上的每一個人,都有錐心刺骨的傷痕,也有不足為外人道的過往,雖然故事迥異,但相同的是,每一個人都在尋找愛與理解,那也是為人在世最安然的歸處。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藍色海岸線 屏東縣作家作品集
五南書店→藍色海岸線 屏東縣作家作品集

 

 

 

 

 

 

 

 

a
葉含氤
葉含氤,屏東小琉球人,現定居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班畢業,曾做過編輯、藝術行政,目前以教中文為生。人間福報副刊【我行遲遲】專欄作者。出版《䒌靘處細雪飄落》、《邃古的寧靜》(即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