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一中歷史老師陳一隆以自身專業替讀者導讀《從臺灣與朝鮮反思日本的殖民統治》一書,探討跨域殖民經驗研究,以及臺灣研究地理空間擴大。
文/陳一隆
二戰結束後四年,國共內戰失敗的中華民國撤退到臺灣,戰後的臺灣尚來不及復甦,旋即因韓戰臺灣旋即進入美蘇冷戰的二元體制之中。這樣的背景,臺灣成為美援下的反共基地;島內,為反共而存在的戒嚴體制,全民記憶再度被迫失憶與再記憶。這樣的背景,臺灣沒有條件理解自身過去歷史,也沒有條件梳理二戰前日本殖民治國統治。
解嚴後,臺灣即於拾起過去近四十年戒嚴中散落的記憶,直至近年才有條件反省國家暴力進行轉型正義,長期為體制所壓迫失去土地與文化的原住民轉型正義也才得以啟動。這樣的背景下,臺灣只能先再召喚被遮蔽的記憶,尚無條件理解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日本帝國主義帶來殖民地的現代性,尤其臺灣戰後歷經解嚴歷程,民眾為了抵抗威權體制,而使用日本帝國殖民臺灣的現代性經驗,以抵抗以中華文化正統自居的國民黨政府,歷經解嚴及民主化的過程,中華認同與臺灣認同的主張經常成為解嚴後臺灣選舉時不同政治立場使用的政治語彙,不少主張臺灣認同政治立場者持臺灣的主體性與進步性,而承襲自日本殖民臺灣所帶來的經濟與文化的現代性,但認同日本帝國的殖民做為進步象徵,此肯認乃凸顯臺灣後殖民(post-colonial)處境。因選舉文化而產生的的政治認同(National Identity)值得吾輩所警惕。
前已述及戰後臺灣戒嚴下的教育所生產的歷史意識,讓臺灣失去對於以臺灣地理空間為座標的歷史記憶,解嚴後才有逐漸撐出空間再論述自身,但選舉文化下產生的政治語言開始建構我們理解自身過去的歷史,面對過去我們受限於選舉文化與其所衍伸的二元化歷史意識。面對二元化的歷史意識,若忽略戰後的冷戰及其意識形態,簡化及削弱去理解及反思帝國主義,昭顯抵抗後殖民處境不甚容易,尤其缺乏歷史脈絡(historical context)、地緣政治(Geopolitics)與文化方面的檢視,則容易再辨識後殖民處境時失去方針。
近年,臺灣史研究逐漸擴大地理的研究空間,不只研究日本帝國治理下的臺灣,也擴及日本帝國治理下的其他殖民空間,如滿州國、朝鮮及南洋,更為清晰的洞悉帝國之眼,此外,學術研究社群也從臺灣擴大到亞洲其他被殖民的區域,本書即是臺灣與朝鮮兩地的學術社群研究成果。
臺灣與朝鮮已脫離日本帝國殖民近七十年,兩地的學界已累積不少戰前日本帝國殖民的歷史研究,除了因應全球化時代與史學趨勢,各國不論學界或研究視框均朝向更為跨域交流的視野,臺灣與韓國兩地透過比較殖民地史的研究,不僅得以深入交流彼此研究成果,透過兩地的研究視角、比較觀點,擴大及深入理解日本帝國主義,並具有提高兩地研究層次的實質目的。
本書總共收錄14篇論文,共計有三大主題。
第一個主題為「殖民統治下的家庭與性別」,指出日本帝國殖民介入殖民地,帶著其西化承襲歐洲法治在地化的經驗,日本帝國引進其明治維新後的現代家族法體系,探討、比較及審視臺灣及朝鮮家庭規範及婦女在其中的地位變化。其中,韓國學者蘇賢淑〈作為「被發明的傳統」的同姓同本禁婚制與殖民統治〉一文,指出日本帝國在殖民時期的「舊慣」調查,帶給韓國社會發明的「舊慣」,其中「同姓同本禁婚制」制度指的是姓氏與籍貫相同者被視為血親,故禁止其結婚,但韓國社會歷經儒教普及及朝鮮時代後才逐漸扎根,並在戰後制定民法時才被認定為「傳統」,甚至制定與日本殖民時期更為頑固的定義,見證殖民主義、民族主義和現代主義交織的日本帝國殖民政治的痕跡。
日本帝國的殖民行動,不僅帶來殖民體制也改變其社會組織及文化價值,尤其針對殖民的「舊慣」的調查,將過去歷史屬於某個時期、少數階級、地域或族群的文化固定於文字之上,擴大為為殖民地的普遍原則,尤其一戰之後的美國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總統倡議民族自決,促使全球殖民地紛紛騷動,雖多數直至戰後才獨立建國,但殖民地獨立建國之基礎卻來自於殖民帝國治理下的政治及經濟基礎,不少殖民地並透過殖民帝國的舊慣調查尋找「傳統」,在被發明的「傳統」中拾獲民族的榮耀。蘇賢淑〈作為「被發明的傳統」的同姓同本禁婚制與殖民統治〉一文則可作為映照及反思後殖民處境的論述。
第二個主題為「殖民體制的輸入與抵抗」。日本殖民帝國的治理,鋪天蓋地的介入殖民地社會,其中韓國學者尹海東著重於日本殖民帝國的現代性治理下,對殖民現代性甚為重要的時間治理,在一戰之後尤其明顯出現了,出現了日本帝國時間、美國帝國時間,以及朝鮮社會內部不同階層時間及衝擊,反則思不同時間及其文明象徵對於殖民的衝擊;臺灣本地學者許佩賢則從學校教員的配置、工作條件、不同性別的教師及其師資、工作時間長度上來進行分析,韓國學者朴贊勝則是從1920年代日本學校罷課談論殖民地教育價值與文化。許佩賢及及朴贊勝論文可知,日本殖民帝國有其殖民考量,雖教育為其帝國控制重要命根,但涉及教育資源之挹注問題時,仍可見日本帝國衡量教育在國家治理之順位而決定投入資源之多寡。
第三個主題為「殖民體制的擴大與延長」,將日本帝國殖民經驗擴大地域及時間,地域上擴及南洋群島及滿州朝鮮人,時間上則延伸至戰後的戰犯問題處理及臺灣人的殖民經驗。
日本帝國殖民版圖甚大,不只有臺灣,想理解帝國殖民統治,並從中反思帝國主義,並從臺灣與朝鮮兩地歷史的比較觀點,期待殖民研究不致殖民所帶的國族主義中迷失去向(disorienting),繼而忽略了後殖民的處境。擴大原本的時間、空間與記憶的敘事,避免殖民地的差異與經驗扁平化,也避免殖民經驗之延續,以此獲取更為宏觀、客觀思考帝國殖民的臺灣及朝鮮經驗研究及其學術眼界。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從臺灣與朝鮮反思日本的殖民統治(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從臺灣與朝鮮反思日本的殖民統治(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