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學習

【書籍試閱】《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書籍試閱】《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做」田野──以全身作為理解一個文化的工具

  時下「田野」一詞已經成為廣泛用語,漸漸成為校園內外不同的人因著不同的目的而使用的詞彙,固然是這概念已在社會上不同領域獲得實踐,但這不是浪漫的想像,田野工作的核心目的,在於如何體現「習以不為常」,並從中傳遞世界多樣的面貌與價值。

  本書作者群試圖將這門做田野的工夫,先拆解各項招式----打開感官、觀察、記錄、提問、訪談、書寫、倫理,然後以一種手把手的教學練習,甚還加上Podcast,希望不僅是文字,還有聲音,將多年歷練及功力灌入讀者腦海中。六位各有專長的老師,窮盡所有可能性,想讓讀者理解,在田野之中,「我」該如何行事;也像不斷地在告訴讀者,如果你想進入田野、認識這個立體而寬廣的世界,別怕,你還有這本書。

  田野是門功夫,這本書像是入門祕笈,但一招半式的練就,仍得靠各位到實際的田野地練功,磨練出屬於自己的田野技法。

  「田野跑路中」Podcast節目網址:anchor.fm/fieldrunaway

 作者簡介

洪伯邑

  地理角頭。現任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是個關心食物與農漁業、自然與社會、邊界與移動的地理學家。

陳懷萱

  現任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兼具戲劇與人類學背景,喜歡觀察人的相遇互動,創造連結的舞台,期許自己是推廣人類學視野的社會實踐者。目前核心的關注是在地老化與以戲劇為方法的青銀共融設計。

黃舒楣

  現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長期關心城市再生、社區參與設計、原住民社群參與災後重建規劃。聽見貓就停下腳步,越走越靠近城市後台,暗黑光影中持續練字描繪百種灰色記憶,目前研究特別關心後殖民城市中的市場、後巷與監禁地景。

黃書緯

  宅爸,跑者,啤酒愛好者。現任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長期研究都市社會學、政治生態學,與社會設計,關心單車城市、教育創新與食物設計的各種可能。

呂欣怡

  現任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一直以來關注的都是小地方的環境變遷與興衰,以及人在其中的處遇與因應。近幾年在臺灣西海岸進行漁村經濟、能源轉型,與人海關係的田野調查。

陳怡伃

  現任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相信社會服務應以人為本、回應地方,所以推動場域實作和田野工作於教學,研究則努力超越方法和領域的限制,讓知識更接地氣。

目錄

各方推薦

推薦序 田野中,「有我」何欣潔

0寫在前頭

怎麼開始

這本書是怎麼來的?

纏繞在一起的章節

關於「田野」的哲思辯證

從田野技能到田野態度

1打開感官

「做」田野:以全身作為理解一個文化的工具

田野裡的身體感:怎麼理解「我」在田野裡的感官經驗?

從「觀」到「察」:感受「我」的身體在說話

2觀察記錄

Why fieldwork?

角色化(characterization)+劇情(episode

機會開始於田野勞動中無所不(自)在的思考

3發展提問

開場:從路上觀察到提出問題

深化問題:骨牌法

結語:往前必須顧後

4訪談互動

深度訪談是什麼?

訪談前的準備

訪談過程與技巧

訪談的後續:撰寫訪談筆記

5書寫呈現

開始下筆之前……

從田野素材到書寫大綱

大綱之後,田野素材的斷捨離

從書寫大綱到完稿

6田野倫理

什麼是倫理?

田野工作有什麼倫理?

後記:當田野跑路中……

延伸閱讀書目

敲敲門Podcast放送

語言不通怎麼辦?

打開田野大門:進入田野第一步?

提問不是一二三四,換個角度,再來一次

關係太近或太遠:如何與田野對象保持適當的關係?

田野調查後的書寫,能吃嗎?

男生、女生有差嗎?

疫情期間的田野教學與研究

書籍試閱

推薦序

田野中,「有我」

何欣潔(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我一直記得,在十多年前的BBS上,一位剛開始學習進入田野的社會系同學,在自己的個人版面發問:「到底田野裡面有沒有『我』啊?」一夜之間,有許許多多的學長姐跑來文章下回覆「有我啊!」「當然有我啊!」「有我喔。」「有的,你很重要。」

  如此這般答案一致地蓋了七、八樓後,終於有人忍不住感嘆,「這篇真的好溫暖喔。又像在回答他問題,又好像在跟他說『不要怕!有我!』」

  當我翻閱完《田野敲敲門》時,多年前看到這篇文章的感受,彷彿又重回眼前:六位各有專長的老師,窮盡所有可能性,想讓讀者理解,在田野之中,「我」該如何行事;也像不斷地在告訴讀者,如果你想進入田野、認識這個立體而寬廣的世界,別怕,你還有這本書。

  要對田野新手說出一句「有我」的承諾,並親身實踐之,其實不容易。作為新聞工作者,我也常常被問到如何進行田野調查?如何在陌生的社區甚至國家開展採訪與記錄?說來慚愧,我回想起來,總想不太出個所以然來,只覺得是「直覺」、「經驗」或者「臨場反應」讓這些採訪與寫作圓滿落幕,而總是說不太清楚這些「直覺」如何養成、「經驗」如何建立,看似隨機的「臨場反應」中,又蘊含著多少前輩與學長姐曾悉心給我的指點與祕訣。

  當然,這原來就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而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也一定會有行差踏錯、空手而歸的時候。田野之道,千變萬化,這本書無疑是相當好的入門磚。

  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一開場的「打開感官」章節。由受過劇場訓練的人類學家陳懷萱主寫,耐心而仔細地教導讀者如何打開五感,等於從暖身階段開始教新手如何打好一場比賽。

  從「寫在前頭」文中陳懷萱老師的說明可知,本章的寫作初衷是因為「大部分的人太習以為常地以『視覺』來記錄自己『看到了』什麼;但田野裡頭人事物彼此的意義連結,常常不能只是用『看』的就能得出個所以然……」而文中練習中的小字提醒「不能用形容詞喔!」令人莞爾。

  這確實是初學者很容易踏進的兩個陷阱:一是過度仰賴視覺來認識周邊環境,導致最後的產出或有偏視,甚至近乎於一個2D的平面世界、而非立體的3D世界;二是以形容詞掩蓋自己對現實的認識不清,剝去華麗文詞後,發現真正的核心語句與框架一團混亂,尚未釐清。

  如果能謹記本書的提醒:自田野筆記的書寫開始,便改去這一「太早開始使用形容詞」進行記錄的習氣,對接下來的所有工作都大有幫助。能夠想到從這看似不起眼的小處提點,讓初學者在第一步便養成正確的基礎動作,可以見到寫作團隊的用心之深。

  這無疑是一本值得在書齋細讀的好書,也是一本可以陪你走進田野的友伴之書。無論你是對「田野工作」好奇、有所嚮往的學徒,或者是已經戰戰兢兢「在路上」的工作者,迷惘的時候回頭看看,會發現這本書躺在案頭上,告訴你別怕,「田野有我」。

立即訂購

五南書店→《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