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采風

【書評】《風土溪望:木博館的地方共學紀事》

 上稿時間:2022/10/26   
撰稿人:吳金龍     編撰:吳金龍
【書評】《風土溪望:木博館的地方共學紀事》

作家、高雄文學館規劃專員吳金龍詳細介紹桃園第一座市立博物館——木博館,在《風土溪望:木博館的地方共學紀事》一書中讀者可以看到木博館與地方共學的理念。

文/吳金龍

  提到「博物館」一詞,浮現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樣的畫面?是陳列展品及文物的空間?充滿專業知識與詞彙的解說牌?還是一座要保持安靜輕聲行走的館舍?倘若你對博物館的既定印象是一間定點不動的建築物,那麼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將會顛覆你對博物館的想像。

  「生態博物館」是木博館提出的經營理念,將整個大溪地區視作有機的生命體,無論是自然、人文、歷史等方方面面,藉由回顧過去、發展未來,讓地方永續生生不息地運轉下去。而博物館本體,就是串聯在地與外地的媒介橋梁,對地方內部,是陪伴居民共同發掘、保存、延續在地文化,推動產業發展及創新;對外來到訪的遊客,介紹當地發展的脈絡及文史故事,維持著造訪的熱度,推動當地不斷發展新創觀點,與到訪的民眾良性互動。

  作為桃園第一座市立博物館,自2012年開始籌備,並在2015年正式掛牌,館舍群營運至今,其中的歷程與變化,此書以四大方向記錄:「新發現:看見田野」、「新方法:生活的保存」、「新提案:在地文化推廣」、「新連結:共學、共好、共創」,每個章節介紹木博館在地經營的案例與策略。

  此書有意思的地方是,書籍雖為木博館出版,但木博館的本體介紹卻是放在最後章節,而前述章節著重在館舍所做的地方盤點、在地串聯及協力開發的各種案例與發展經過。木博館將「地方」及居民視為主體,館舍則是作為連結各種主體的整合之橋,此書的編排或許也是木博館作為桃園地方文化館的自我期許──挖掘、保存、陪伴、推廣、永續……諸如此類的詞彙在書中尋常出現,這也意味著木博館旨在運用公部門的資源,為地方累積並創造更多未來性。

  書按時序,「新發現:看見田野」探尋了大溪地區的開庄歷史,從林氏家族引領大溪的地方經濟與政治發展,藉由家族資料的爬梳及訪談,釐清地方發展的歷史脈絡。同時,透過在地組織「溪洲農村觀光推展協會」的田野踏查,記錄地方的自然生態變遷與居民生活,讓後繼者能夠參閱、加入延續地方的共同記憶。

  這些世代延續的記憶是什麼模樣呢?「新方法:生活的保存」,列舉大溪全昌堂、百工街角館、繞境社頭組織、中庄青農等案例,試著描繪大溪發展至今猶然存留的文化模樣,以及木博館參與其中的角色。「街角館」是木博館推動地方文史保存的方法,也是書中不斷提及的詞彙,簡言之,木博館面對不同類型的在地單位,「街角館」是種「大館帶小館」的概念,將博物館應對文物保存及館舍經營的方針,向外拓展到地方居民的生活空間之中,藉由在地陪伴、知識傳遞、產業輔導、跨界合作等方式,協助居民「現地保存」,將過往生活脈絡中的各樣物件與記憶,透過文物清整、口訪田調等方式,將這些日常生活昇華至文化意義的高度,加深居民經營自我的信念。

  因此,這樣的新方法,吸引了全昌堂齒科診所、豆干店家、迎神團體、社頭組織、在地新創店家等紛紛進入的「街角館」系統。不過想當然爾,溝通過程也非一蹴可及,公部門與私人單位思考模式的差異,書裡也描述了彼此的磨合與概念落差,最終才共同成就了現今的大溪模樣。

  若說「新方法」是木博館推動大溪居民的自體運作,那麼「新提案:在地文化推廣」,便是串聯這些單獨的個體,群聚為新的力量。木博館以大溪木藝教育為主題,培訓地方人才,更藉助學校教育系統,從小至大扎根地方文化,從學生到老師,透過木藝師傅的手把手教學,將大溪的木藝學經由身體力行的經驗,銘刻在地方居民的身上。又如在地的「康莊社區」與「三和木藝工作坊」共同合作,透過社區旅遊形式,將農村的文化與木工技藝,融合在遊程之中,讓民眾在體感裡感受大溪的特殊之處;「日日田職物所」返鄉青年整修老屋創造空間,讓外來的留居客進駐經營,將不同專業特長的人們留在當地,為地方帶來新的面貌。而這其中,都可以見得木博館介入的位置,將人串聯起來,成為地方發展的主體。

  「新連結:共學、共好、共創」是木博館的理念,讓館舍走進社區、走入地方從自身公部門的公共館舍空間,連結到地方居民的私有住處「街角館」,進而將各點串接成線,團線成面。當地方已然具備自體運作的系統時,木博館身負著滾動地方運轉的工作,利用地方體驗遊戲、趣味闖關等形式,讓外來遊客走訪大溪的各大小處,認識當地的各種街角館,而在地居民也在互動之中,現身訴說屬於他們自身、屬於大溪的種種故事,讓大溪成為開放的人際網絡。

  書的最後,才點出了木博館實體館舍的幾個空間,囊括策畫大溪產業歷史與常民生活的主題展館、展設木工師傅與設計師創意的木家具館,以及在地文化創意品牌的木生活館等,這些實體的博物館展示規劃,是建立在木博館與在地居民的前行累積。而回到地方文化館的特性,木博館在此中的位置,作為實體館舍的經營者,並非單以自身經營為僅一目標,而是成為在地社區的陪伴者與拓展者,藉由館舍的資源運用,將大溪的風土民情接聯起來,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協力角色。木博館的企圖跟成果,值得參考與親訪,也透過這本書的撰寫脈絡,理解現今大溪社區的發展歷程。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風土溪望-木博館的地方共學紀事(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風土溪望-木博館的地方共學紀事(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