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習
【書評】一本關於理解「家」的讀本——《給家一個擁抱:認識多元型態家庭學習手冊》
文化隔閡,未成年懷孕,同志,同志家庭,同性戀,多元型態家庭,收養家庭,青少年懷孕,非預期懷孕,重組家庭,家庭分工,異性戀,單親,給家一個擁抱,新住民,隔代,隔代家庭,隔代教養,離婚
本書以導論為開端,帶領讀者瞭解多元型態家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以七篇由真實案例改編的家庭故事,讓民眾認識家庭型態的多樣性,最後也提供學習資源作為延伸閱讀建議,鼓勵民眾自學充電。
文/洪羽璇
「家」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生命的「起點」——回歸「生育」的定義與概念,每個個體,必須藉由他們的父母(男女)之間的生理性行為才能誕生於這個世界上。然而,在這條徑路中,關於「成家」(成立家庭),卻往往是必須隨著時代氛圍與社會環境改變的進程,只不過大眾對於這個方面的理解,即可能會出現的「非典型」類型的理解與認知上,常顯示出很大的不足,或出現落差與歧異。
以華人社會來說,傳統的「家庭」必須要與「婚姻制度」緊密連結,意即結婚是成立家庭的先決條件,也因此在婚前戀愛的階段,便容易對結婚投注許多美好,甚至是永續傳承的想像,這種想像遂有可能更深化成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焦慮,甚至是人生的枷鎖。
在許多真實發生的事件或悲劇中,我們或許都能看見這些人物們身上所背負的、對他們來說難以棄之不顧的、來自於「家」或其定義的情感糾結,這也表示特別在當代社會,人與社會迫切地需要認知、理解所謂「多元型態家庭」的如何/為何組成,才有可能在所謂「倫理」的框架中,找到與時俱進的可能。
以此,《給家一個擁抱:認識多元型態家庭學習手冊》一書從計畫執行、內容撰寫而至出版發行,絕非一件輕易的事,因為它必須先行地挑戰似已根深柢固的社會價值觀——包含性別議題、文化接受議題,當然還有社會照顧、社會安全等福利輸送議題;更重要的是,資訊社會下,各種訊息傳播快速便捷,臺灣作為開放民主的社會型態,多元領域知識進入得快,但真正能夠實踐於日常的卻有限,此一困境也造成不少始料未及的社會對立衝突,同樣也是本書所欲呈現的一種現況與實景。
由此,本書既然是探討家庭的「多元型態」,其所收錄的各篇章,也就包含著當代社會中常見的幾種「非典型」家庭型態,如跨國婚姻、單親、繼親、隔代教養、身心障礙者、同志、收養、單人家庭等等。特別的是,各篇章作者並未從任何學理或發展史的角度來探究這些不同家庭型態的產生與演變,進而進行價值評判或賦予過於刻板的教育意涵,反而是舉出了不少實際案例,述說有關育兒經驗、家務分工、從姓氏、新住民、離婚、男性情感、青少年、非預期懷孕與人工生殖的議題,以及當人們真正遭遇到這些困境時的處境和反應,以及更多可能不為人知,甚或是被人忽略、遺忘的情感流動;而在每章案例之後,也附上了可以進一步思考的討論方向,以及可供交流的觀點分享、可以參考的學習資源,可說十分完整地以「讀本」的形式,深入淺出地探究了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情境。以下簡述各篇章的重點與價值:
第一篇探討的是家務分工的議題,從中當然涉及了傳統對於男性、女性的社會角色的刻板印象,以及男女平權的時代潮流——而其中更為深入的是,男性角色如何超脫傳統家庭「男主外,女主內」的迷思,實質地參與育兒及家庭照顧,這不僅是一種「共識」的討論,也是一種心理建設與挑戰。
第二篇聚焦新住民議題,講述語言與文化隔閡下可能面臨的刻板印象、歧視與困窘,也反映出他們除了必須共同承擔家庭經濟及子女教養重任外,也需要適應臺灣生活文化,並處理因為性別、種族、階級等可能帶來的多重壓力,在家庭關係中也可能顯得更為弱勢,顯示出亟需被看見與關注的處境。
第三篇則是從孩子(特別是男性)的視角,看來父母離異,以及繼親的議題。本篇涉及三個面向,其一是傳統男性的性別角色與被期待的性格,時常是需要隱藏或壓抑情緒或感受的,在面臨家庭離異的狀態下,我們如何提供這些脆弱心靈的心理協助?其二則是對父母而言,如何與孩子討論離婚?事實上是一種「如何維繫『家』」的課題;其三則更深入地揭示了「繼親」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壓力與影響,探索新型態的、具有「彈性」的家庭關係。
第四篇討論非典型家庭的處境,故事中的主角同時面臨著隔代教養、單親及重組家庭,也同時面臨著身心障礙、新住民等不同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議題處境,藉以探討「幸福」一詞的定義及其被「感受」的契機。這或許才表達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真實意義——對於每個具有獨特生命經驗的個體而言,「幸福」可能具有不同的面貌,也有不同的象徵與價值。
第五篇為隔代教養議題,因為社會經濟地位的弱勢,以及世代觀念的差異下,家庭支持力量及系統普遍有匱缺的現象,此時社會/社區支持及社會政策的主動介入,成為非常迫切且必要的手段。這也連結到第六篇所談論的非預期懷孕與青少年育兒,這些角色同樣處於資源弱勢,加上更可能需要面對來自社會的異樣眼光或歧視環境,可能連帶地容易忽略或無暇顧及家庭關係與家庭照護,而這些也成為政府或相關單位在制定社會福利政策時,必須要廣及與特別關注的族群。
第七篇則淺談了同志家庭,從而衍生出了收養家庭的討論。同志議題仍然是臺灣社會上較缺乏共識的一塊,本書提到,所有的家庭型態仍然會有「主流/非主流」、「典型/非典型」的分別,但回到「家庭」這個最原初的概念,就是給予所有孩子在成長階段的依靠,並且提供無論生理或心理的保護與關愛,也因此,重新回到孩子的身體與視角,看見他們真正的需求,以及探究如何建構安全、安心的環境,或許是在「多元型態家庭」的探索過程裡,最需要被尊重,也最需要被擁抱的價值。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給家一個擁抱:認識多元型態家庭學習手冊(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給家一個擁抱:認識多元型態家庭學習手冊(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