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用母語讀出討海人的故事──《仙化伯的烏金人生》

 上稿時間:2019/08/27   
撰稿人:鄭肇祺 
用母語讀出討海人的故事──《仙化伯的烏金人生》

 

本名尤辰允的高雄梓官區耆老「仙化伯」,將半生討海生活畫成圖畫,細膩記錄了台灣早年討海人的生活情景與傳統「藏仔寮」捕烏技法,見證古早烏金文化。《仙化伯的烏金人生》由玉山社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共同出版,作者鄭順聰以優美的台文書寫,搭配一幅幅仙化伯內涵獨到的油畫作品,並穿插由設計師林建志繪製的簡潔插圖,用母語讀出阿公和查某孫仔「答喙鼓」的趣味,讀出南方的陽光與海風,也讀出這座美麗島嶼上,曾蓬勃半世紀的在地工藝之價值與精神。

《仙化伯的烏金人生》書影
(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玉山社

文/鄭肇祺(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在成為大學教授前,我曾經想過創業:把學術界極具社會意義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民間形成的智慧、適切科技及文化資產,轉化成家長及小孩都可讀的故事。我認為這是一種跳脫出傳統學術、深入民間的方法:知識不應該只放在圖書館、教科書、學術期刊,而是應該跟你我的生活接軌。後來,我沒有創業就走進學界,但欣見臺灣出現了各種繪本。除了由邱彩綢(作者)及莊詠婷(繪者)創作、以嘉義漁鹽之鄉為題的《打氣粥》(小典藏,2018)外,《仙化伯的烏金人生》(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玉山社,2019)是另外一本讓人驚喜的繪本。

  本書創新之處,是「仙化伯」作為素人畫家,以地方產業為題材,描繪漁民的漁具漁法。「素人藝術家」、「在地產業」、「紀實創作」這些元素加起來,未必帶來任何短期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過去鮮有類似做法。但是,透過各方協力出版的本書,除了作為個人興趣之外,繪畫、紀錄捕撈烏魚的方法及社會組織,也使捕撈烏魚成為任何人可以理解、欣賞及學習的文化資產。從無形文化資產的角度出發,仙化伯的貢獻巨大!文化資產並非理所當然,也不一定要在國家、縣市政府的登錄名單內,更重要的是社區居民及普羅大眾的認同。在漁業資源不穩定、漁業人口下降的情況下,高雄市梓官區裡極具歷史、文化及經濟價值的捕撈烏魚活動一旦消失,將使漁民經年積累的智慧一併隨時間流逝。這一切都使仙化伯的繪本顯得彌足珍貴,尤其值得在各大圖書館、書店、機構珍藏,讓公眾閱覽。

《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內頁之一

《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內頁之二
(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玉山社

  本書另一特色,在於文字部份以臺語(閩南話)呈現。我的母語並非臺語,但在研究臺灣漁民的過程中學會了一些,且因為擔任北美臺灣研究學會的幹部,我也能理解臺語如何在民主化運動及鄉土文學運動之中,成為運動成員的文化象徵及行為。本書以臺語文字作為傳播方式,可以理解為鄉土文學運動中長期累積而來的一種產物。尤其,我們不能忽視在國語(普通話/中文)成為強勢及官方語言時,地方語言面對的困境,例如:地方產業本身就有一些慣用的詞彙(例如本書中的「藏仔寮」),就算是有志於把地方語言/母語紀錄、研究及保存的人,也會面對聽不懂、不明所以的問題。因此,本書其實有著更重要的文化意義,即是在漁業這個地方傳統產業中,以文字方式紀錄了值得傳承的詞彙,未來也勢必成為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的材料,進一步保存討海人的地方知識、社會組織及歷史。636869395681182500.jpg

《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內頁之三
(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玉山社

  什麼是烏金?為什麼討海人這樣熱愛烏金?他們為了獲得烏金,又發展了什麼技術?

  烏魚屬於迴游性魚類,據農委會資料:「烏魚為鯔科魚類,大約二到三年可達性成熟,冬季隨著大陸海潮向南迴游;每年的冬季12月至隔年1月,會由大陸沿岸成群迴遊至臺灣的西南海岸………產卵。」[1]除了臺灣海峽,美國、巴西、澳洲等地亦可發現烏魚。產卵季節──即冬至前後──就是臺灣西部討海人捕撈烏魚的高峰期。仙化伯的繪本所娓娓道來的故事,正是圍繞著數百年來漁民捕烏魚的歷史而展開。雖然捕的是烏魚,但讓漁民最傾心的,是由烏魚母懷有、尚未排出魚卵的卵巢。這個黃金色的器官,是製作烏魚子的原料。過去數十年,臺灣的烏魚子獲得日本市場肯定,漁民從中獲利,收入可觀,漁民以「烏金」稱呼烏魚子並不為過。仙化伯的繪本及故事,以梓官的討海人為例,從事前的漁具準備、拜祀,到組成團隊,然後出發圍捕烏魚都詳實紀錄。這行除了看天吃飯,也需有優良的科技與富有行動力的社會組織,才能每年賺得烏金。

  我對烏金的興趣,在於其跨過海洋的全球產業鏈。烏魚過去被稱為「信魚」,像是和討海人有一年一度的約定,每年冬至前後到臺灣西南海岸。近年漁業資源減少,討海人未必能再等到信魚。誠如上述,烏魚在巴西、美國及臺灣海峽等地皆可收穫。因此,野生烏魚遂成為跨國貿易的商品,其卵巢紛紛被送到臺灣,進行加工成為烏魚子。另外,養殖漁民已經掌握烏魚養殖的技術,大量生產烏魚,並在每年11月至12月期間,收成烏魚子。目前市場可見的烏金,其實有野生及養殖之分,野生烏魚子除了是全球化下的產物,也改變了漁村的商業形態。我曾訪問梓官的烏魚子商人,當時他們正在製作的,就是巴西來的烏魚子!

  本書可吸引至少四類讀者,就讓我一一說明吧!

  首先,學生們可以利用本書學習臺語、漁業知識、漁村文化及素人藝術,實在是一魚多吃,值得重覆翻閱。如果你的志願或興趣是當個說書/故事的人,仙化伯的繪本,將帶給你一堂重要的課:素人藝術、在地產業故事的結合,利用爺孫的對話,帶出一個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值得參考。至於水產業者,則可與仙化伯的繪本及往後的其他類似出版物,進行水產行銷。在當代的農漁產品市場中,故事行銷已成風潮,但是具有知識性的行銷素材,則為目前所缺乏。此種素材除了加深消費者對產品的理解外,亦可作為食農教育的一部份,使產品更具社會、經濟、及文化意義。而家長及長者,則可透過本書,增長知識之餘,也透過說故事,增加和小孩相處、交流的機會。乘著海風讀繪本,是我成為老師前的想法,而有《仙化伯的烏金人生》此類作品的面世,將讓我在未來與大學生、社區居民上課時,能帶著更多生動、有意義的故事及藝術品,一起共學,把產業、文化資產及生活接軌。

《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內頁之四(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玉山社

註釋[1] 農委會-烏魚館。「烏魚生活史」。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仙化伯的烏金人生》
五南書店→《仙化伯的烏金人生》

相關書籍

a
鄭肇祺
香港人。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 人類學博士,現為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專長領域為經濟人類學、環境人類學、飲食文化、農漁業、產業鏈、社區營造、文化觀光等。提倡共學、共作的教育及實踐方法,主張對多元文化及生態的尊重。因為愛吃愛玩,被笑稱為「吃吃喝喝的人類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