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工作者王幼荷導讀《山中大鯨奇》繪本,談及海洋、環保、生死議題。
文/王幼荷
《山中大鯨奇》是一本由臺南市文化局出版的繪本,以臺南菜寮溪流域發現鯨豚化石為契機,記述了臺灣這片島嶼與海洋密不可分的關係。事實上,「化石」除了是一種遺骸的殘存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了生物生活、成長的軌跡,考古學家與生物學家可以藉由化石中保存的密碼與訊息,推測出生物乃至於整個生物族群的演化歷程,展現出更有深度、也更豐富的歷史層次訊息。
本書藉由考古及相關研究發現,臺灣西南海域曾是灰鯨的繁殖地,主要的證據即來自於臺南往外延伸大約二、三十海浬的海域中發現了灰鯨寶寶的化石;這些灰鯨寶寶會在穩定成長後,才前往高緯度海域覓食。生活於臺灣這座島嶼上的人們對於「海洋」十分熟悉,卻對鯨魚的記憶遙遠或模糊,這段具有實證科學的記述,確實也補充或豐富了人們對於鯨魚的想像。
觀覽本書內容,作者頗具經驗地從人們對於「鯨魚」這種大型哺乳類動物的喜愛與嚮往為切入視角,也適切地呈現出臺灣東部常有的賞鯨豚的特色活動,書中將鯨魚描述為「有著巨大如一座小島的身形」,也準確地譬喻了臺灣島嶼的地理環境,更加快速地融入了在地經驗,拉近讀者與本書主題的距離。
這種「認同」感受的建立,對本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前行」認知,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後面的故事內容與繪圖,雖然有存在著科普式的,對於鯨魚演化歷程的介紹(如:銳利的牙齒、修長如蛇的身形、後肢),或是對於鯨魚習性、攝食的趣味呈現(如:抹香鯨與大王烏賊的關係),但閱讀過程中,不難發現作者仍然希望宣導的,還是海洋生態保育的議題。
本書第8-9頁的這幅圖像非常具有警示意味,也具有反思的價值。書中的敘述是這樣的:
抹香鯨繼續游啊游,
但是海中漸漸出現許多陌生的東西。
牠吃下好多好多的新食物,
這些「烏賊」游得很慢,
可是吃了好多好多,
牠依然覺得好餓好餓。
值得注意的是,本頁所繪出的鯨魚身形與樣貌,與先前「健康」的鯨魚樣態有很明顯的對比,牠顯得更加乾扁、瘦小且不快樂;在本頁的圖像中,可以發現文字敘述中那些游得很緩慢的「烏賊」,其實就是各式各樣的海洋垃圾——尤其是人類製造的「寶特瓶」、「塑膠袋」、「尼龍繩」等塑膠製品。丘力龍先生近期發表的〈海洋生態殺手 研究:藍鯨每天吞43.6公斤「塑膠微粒」〉一文,以最新的統計資料,強調了「塑膠」對於海洋大型生物,以及對位處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的嚴重危害:
人類日常生活中充斥許多塑膠製品,在丟棄後分解成塑膠微粒,流入海洋中對海洋生物造成極大危害,成為「生態殺手」。(丘力龍,2022)
研究也發現,鯨魚大多在水深50-250公尺的海域覓食,而這個區域也是發現塑膠微粒最多的地方。這些海洋保育的議題,雖然看似一種「老生常談」,但是藉由繪本的圖像傳播,將產生不同的撼動人心的效果——因為人們可以很明確地看見鯨魚(被擬人化)的情緒反應,以及牠們在食用過多塑膠微粒後的「後果」,也就是「擱淺」、「死亡」。
本書其實並未迴避這樣這樣的議題,換個角度來說,《山中大鯨奇》所欲表現的主旨,或許正來自於鯨魚死亡之後,能夠為人類世界帶來的「禮物」——畢竟所有的生物研究,必要的還是這個「死亡」的過程。也因此,在本書的中後段,讀者可以看見一些可能更為「衝擊」的畫面,也就是鯨魚「離開」水面後的「下場」。例如,第12頁以起重機吊起因擱淺死亡的鯨魚屍身、第13頁鯨魚被固定在連結卡車上、第14頁的解剖、第15頁的標本製作……。對鯨魚而言,人類所生存的世界,是相對於海洋的「陸地」上,但以牠們的視角與觀點來說,這些矗立於海面之上的陸地,或許就像是一座一座高聳的山脈一般,是牠們生命終結之處。
這個意象是殘酷的、卻又真實、富有生命教育的議題,因此在第16、17頁,繪者巧妙地呈現出「生死」的樣態,或許他想要強調的是,鯨魚的形體雖然消滅了,但牠們所留下來的骨骼與遺骸成為化石,終究有一日會讓陸地上的人們發現、看見牠們的生命軌跡、了解牠們的記憶與身世,最後藉由收藏、展示、教育等方式,轉化成另一種層次的環境保育意識,因為當人們能夠更加了解這些美麗的海洋巨獸,牠們就越有可能受到保護地繼續悠游在汪洋中,繼續展現牠們的優美姿態與身影。
「繪本」是一種看似簡單,實際上卻頗為複雜的一種出版型態;前者所指的是文字內容是平淺的,且更加重視圖像的易讀性,容易引起各個年齡階層閱讀者的興趣;後者也因為作者、繪者與出版者對於繪本真正年齡受眾的設定,而有了或深或淺的價值意涵,甚至是對於「真實」揭露程度的選擇上。對《山中大鯨奇》而言,本書勢必是更加複雜的一本繪本,儘管它呈現出孕育臺灣這座島嶼的海洋豐富多姿的樣貌,用色飽滿且明亮,然而如前所述,本書並沒有選擇將「死亡」美化,也非常直白地展現出鯨魚從「生存」到「被研究/展示/收藏」的轉化歷程,這種歷程比起生物歷時萬年以上的演化而言,可能更是一種「全然」的顛覆,當然在此過程中,本書對於人類生活對海洋生物產生的危害也進行一定的批判,也因此,它更適合作為一種「成人繪本」的形式被閱讀。
但不論如何,我們如何將正確的觀念永續地傳承下去,而不是無止盡地對地球環境造成消耗或毀滅?或許正必須仰賴這種深入淺出地閱讀吸收,才能更加內化到當代人、甚至下一世代人的價值體系中,或許也才能讓依賴海洋而生的臺灣島嶼,能夠尋回過往鯨魚繁殖地的價值與意義。
參考資料
丘力龍(2022年11月2日)。海洋生態殺手 研究:藍鯨每天吞43.6公斤「塑膠微粒」。TVBS新聞網。https:// ://tw.news.yahoo.com/news/海洋生態殺手-研究-藍鯨每天吞43-6公斤-塑膠微粒-085004520.html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山中大鯨奇(繪本)(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