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評】不遙遠的歷史——《翻頁之後》

以臺灣戒嚴時期的歷史作為故事背景舞臺,透過如馬奎斯、朵卡萩、達利筆下的超現實畫面,輕巧地刻下這段沉重歷史的片段,試圖引領讀者隨著主角走進那些碎裂的時空之中,並在讀後默默咀嚼結局所帶來的濃烈情感後座力。

文/鄭棕元

在我生長的年代中,「自由」這個詞以及它所象徵的意義、能夠實踐的行為,都是如空氣一般「理所當然」的存在。在數位與資訊時代下,訊息流通的形式早已不再侷限於紙本,甚至已有了許多「紙本已死」的觀點。不過,更多、更新穎的傳輸科技或技術都更快速便捷,改變了使用者獲得資訊的方式,也讓如何更加符合時代潮流的體驗,成為最受注目的話題之一。

《翻頁之後》的主題、內容及其所書寫的年代,或許不一定是過去(或者在歷史記憶裡)那個必須透過報紙、雜誌通行才能互通有無的生活情境,我想更多的可能是我們如何在當下這個便捷的世代裡,回望/回顧彼時關乎於人的生存渴求與想望——那正是這些並不太遙遠的「歷史」雖然與當代生活有所差距,卻仍然存在必須特別被記錄下來的理由。

本書以「書」為隱喻,透過「人主動親近書」的視角,顯示出大眾對於獲取知識與邁向進步社會的主動驅力,然而「鎖上」的書,也暗喻著某個時代裡,知識與權力之間所存在的緊密關係。有趣的是,作者似乎運用了某種「潘朵拉盒子」的神話意象,一方面強調著「不管看到了什麼、知道了什麼,都不要告訴任何人」的示警,另一方面又擬人化地給予了違背禁忌後的禁錮懲罰,彷彿暗示著:人因為打破禁忌而付出代價。但最後,人在獲得自由之後,卻仍然主動走向這個看似是罪魁禍首的「書」,也就極具圖像化地顯示出那些不公的、被迫犧牲的歲月中的荒謬與無奈。

《翻頁之後》是一本主題明確、可讀性高的繪本作品,由國家人權博物館統籌發行,對於過去既已發生之歷史的具現──甚至批判意圖自然不言可喻。臺灣戒嚴時期對於人權的限縮,除了具象化於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等禁令之中,更重要的是對於「思想」的箝制,甚至是「改造」,這也是許多研究者所指出的:解嚴的效力,最多僅止於化解戒嚴令體制下對人權的箝制,但要回歸自由民主體制的常態,必須耗費更多的時間與人力完成對於非常體制的改革與轉化——當然,對於「人」的「思想」,則是需要更多潛移默化的歷程。也因此,解嚴僅是臺灣自由化改革的開端,並無法達到落實憲法對基本人權的保障(薛化元,2017),但不可諱言的是,在那個還沒有網際網路,正要開始民主化探索的臺灣,在歷經高壓的戒嚴,正要走向自由開放的一瞬,還是能夠看見那些滿溢的能量與火花。

從這個角度來觀察,《翻頁之後》明確地從「知識分子」的視角出發,他們透過學習而獲得豐富閱歷、自由思想、獨立人格以及批判精神,雖然不斷地引領著時代前進,卻也很自然地成為那個禁忌的時代中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這也是本書最具衝突性之處,知識分子對於知識(書)的驅力、對於限制(鎖)想方設法的突破,面對絕望的逃離與無助,以及超越生命意涵的、對於前進力量的渴求,才是他們真正認同且「始終忘不了」的景色。這也解釋了,儘管知識為他們帶來實際的、生理與身心靈上的危害,他們還是會義無反顧地追求與趨近那些知識所帶來的新視界與新視野的原因──或許也來自於對於「自由」的凝視。「不自由,毋寧死!」雖然乍看下是一種充滿濫情的口號,但以死亡作為自由的代價,某種程度上也具體地展現出知識分子的反身性思考。

以此,本書也細緻地描繪出人性的多樣面貌,作者並不意圖透過英雄化的行為顯露其批判意義,特別是當主要敘事者「我」進入已面目全非的書中世界後,他所感受到的不安與緊張、亟欲逃離卻身不由己、對於家與世界的思念、透過夢再現卻不可得的自由記憶,都真實且深刻地刻劃出人在艱難處境中的姿態,他們雖然不是衝鋒陷陣的烈士,卻在重新獲得時間後,持續在生活中尋繹安身立命的理由,這確實也讓《翻頁之後》的政治色彩更加輕薄,使得讀者能夠更不受干擾地體驗圖像及文字營造出來的光明與黑暗之氛圍。

也因此,「自由」這個看似不需要特別詮釋的詞彙,在當今世界的不少角落仍然是禁語,甚至失落了它被認識、被理解的身分與位置;換言之,還有許多我們沒有經驗過的生命情境,即如並非所有人都曾被鐫刻了戒嚴─解嚴的記憶一樣。然而,我們卻能在不同的情境下,堅定並共通地發現人們與社會環境對於自由的趨向——這對應著「選擇」與「代價」,誠如《翻頁之後》一書中所描繪的兩個書中世界般,歷史只能是殷鑑,而人類又將如何創造距離我們不算遙遠的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在裝幀上也頗具有巧思,特別是「書中書」的構想,在書中真正地設計出了「打開」書頁的「機關」,除了讓閱讀過程更具有互動感與驚喜之外,對照著書封「我喜歡看書。每翻開一本書,就像打開一扇門」的介紹文字,當讀者翻開《翻頁之後》,打開了書中所設計的這扇門後,能夠看見哪些不被輕易發現的經驗萃取?又有哪些歷史流動的痕跡?

又或者,《翻頁之後》就是那本「獨特的書」,我們都必須透過翻閱一些什麼,來認識過去一段時間發生在我們所生長之土地、環境上的故事,有些不忍卒睹,有些甚至已經遙遠地像是塵封往事,但或許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加地接近作者所說的,通過打開這些歷史,「即使危險潛伏四周,我也不怕」的方向,因為人們能在經驗中汲取教訓,也能透過知識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相關書籍

a
鄭棕元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畢業,以財務金融體制與系統運作機制為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