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用味蕾認識花蓮的多元歷史──讀《花蓮人的廚房》

用味蕾認識花蓮的多元歷史──讀《花蓮人的廚房》

 

農業與人類的飲食生活息息相關,也間接型塑了族群的文化特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繼2017年出版《族人的廚房》後,與O’rip 生活旅人工作室又再合辦廚房深度文化體驗活動,帶領遊客探索不同族群的特色農遊之餘,也繼續記錄與探討花蓮的撒奇萊雅族、七腳川社、客家及大陳等族群的飲食文化與遷徙的歷史背景,進而集結成為《花蓮人的廚房》。 

文/謝博剛(臺灣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這裡不是臺灣的後山,這是太平洋西岸,臺灣的日出之地。黑潮沿著海岸北上,帶來週期巡遊的魚群,這片美麗的大地有著四時而變的環境資源,颱風與地震雖帶來破壞,但也帶來了重新開始的生機,山嶺從不是阻隔,那是千百年來人群往來移動的通道,人們各自帶著社群背景來到這,讓地廣人稀的花蓮發展出多元美好的文化樣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出版的《花蓮人的廚房》,就取了四篇雜記小故事呈現花蓮在地四個不同社群的集體記憶。

  書中的撒奇萊雅人、阿美族七腳川人、客家人、大陳人,分屬臺灣三族群,文化和語言習慣各不相同,以「廚房」為題無論是撒奇萊雅的溪魚、七腳川人的原生柿子、客家人的粄與大陳人的魚麵,寫的雖是美食,閱讀起來卻是各自不同的遷徙歷史,填補文字歷史外更直觀真切的身體經驗,烙下「遷徙記憶」的錨錠。

  清末「開山撫番」的政策讓東岸原住民族面臨軍隊侵墾,撒奇萊雅人曾經歷幾近滅族的戰役,在「達固部灣/加禮宛事件」與噶瑪蘭族協同抗暴,迎來的卻是屈辱的血淚與隱藏,長達百年。七腳川系阿美族人則在日治初期成為殖民者對抗太魯閣族的第一線,但也因為過度的勞役剝削而決議挺身抗日,被迫流離於縱谷之間。吉安的客家人則由中國大陸原鄉輾轉渡臺,又在日本人肅清七腳川人後建立的官方移民村「吉野」外圍安身落戶,胼手胝足。花蓮市的大陳一村則是國共內戰遺緒,由浙江省沿海大陳島撤離,等待政府「一年準備,兩年返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但這一等就是一甲子白雲蒼狗。

日治時期花蓮港廳吉野村街道一景

△日治時期花蓮港廳吉野村街道一景。 
  這本薄薄輕量化的冊子,用精練文字與插圖勾勒出遷徙路途,裡頭有血有淚、有悲傷怨懟,但也有歡樂溫馨,日常生活裡其實沒有太多的餘裕容許無奈,那說不出來就用舌頭來表達。撒奇萊雅人與七腳川人是花蓮的原住民族,堅持族群固有的味道與生活美學,徜徉山海之間,兩個族群都發展出依照四時而取的菜蔬文化,ina(母親輩)的雙手在林野間來回採集,煮成一鍋野氣十足苦甘雜揉的「八菜一湯」;撒奇萊雅人與Pangcah(阿美族人)也都發展出深厚的河海文化,無論是撒奇萊雅人的pacngcng或Pangcah人的palakaw都是累積祖先智慧的半人工野生魚礁,以天然素材構築魚蝦的家,令其用之不竭;撒奇萊雅人和阿美族南勢群更共享捕食野鳥的知識,於田園林蔭安置簡易陷阱,季節性地餵飽了一家大小,還發展出相應的祭儀信仰。至於由西部前來的客家移民,也帶著原鄉的米粄文化而來,那些過年祭祖的甜粄、發粄、菜頭粄或依照不同節氣製作的各式米粄,都是滋味雋永的客家風味,充滿著族人互助合作的人情,便於攜帶與保存的特性更體現刻苦耐勞的拓墾精神;本書還介紹了吉安鄉客家特產的「檳榔心芋」,名列臺灣不世出的重要芋頭產地,鬆軟又緻密的濃郁口感,只能到現場品味才能得知。故鄉在浙江沿海的大陳人,來到臺灣,來到太平洋西岸的花蓮,不同於浙江的深海大洋讓原本擅長捕魚的大陳人一時間無法適應,然而他們的魚麵、鰻魚旗與寧波年糕傳統卻也在社區鄰里中維繫了下來,不曉得鮮甜是否與故鄉同,但肯定的是隨著幾十年的歲月流轉,也成為臺灣多元滋味的一部分。

撒奇萊雅族與海洋及河流關係密切,以捕魚為生,發展出獨特的捕魚方式,善用海水為食物增添風味,而且每年都會舉辦捕魚祭。

花蓮人的廚房內頁一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七腳川社是一支特別剽悍的阿美族群,日治時期發生七腳川事件,造成族人四處逃散,躲到山區,採集山林植物的嫩心部位為食。

花蓮人的廚房內頁二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客家族群傳承祖先在偏遠地區遷徙與生活的刻苦耐勞,利用鹽醃、紅糟、製粄等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四季各有不同的農產醃漬加工物。

花蓮人的廚房內頁三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陳是中國浙江省沿海的小島,居民跟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也將島上的海產食用習慣帶過來,如魚麵、鰻魚旗等。 

花蓮人的廚房內頁四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翻開書本是一個開始,用味蕾認識歷史、認識花蓮,本書團隊初訪了四個社群,坦白說,讀來令人意猶未竟,一方面是知道花蓮多元之美遠不只這四則故事所能概括;另一方面,即便這四則故事有些滋味我是熟悉的,但有更多的卻是不曾品味過,僅就文字無法想像,好比那魚麵,魚是怎麼做成麵的呢?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快離開你的3C產品,用五感重新認識我們的風土吧!

│延伸閱讀│
走進部落廚房,來場「原味」小旅行吧!(農傳媒)尋原味:穿梭廚房的旅行規劃(O'rip 生活旅人)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花蓮人的廚房》
五南書店→《花蓮人的廚房》

相關書籍

a
謝博剛
臺灣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有志於臺灣原住民族解殖社會運動與殖民史的研究,並嘗試實踐於區域的青年運動,透過中央山脈與太平洋黑潮間的巡遊,探索地方社會文化的美麗與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