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人物

使命必達的台電人,老而彌堅的時代價值──專訪《文明初來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 作者陳歆怡、王舜薇

使命必達的台電人,老而彌堅的時代價值──專訪《文明初來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 作者陳歆怡、王舜薇

具有百年歷史的台電公司,近年來積極推動臺灣電業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透過出版「台灣電力文化資產叢書」系列,傳承台電人的歷史記憶。本期焦點人物訪談,編輯來到台電的新書發表會現場,帶回《文明初來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作者──陳歆怡、王舜薇──所分享的動人故事與寫作點滴。

本書的編輯團隊陣容堅強,包括:陳歆怡、張瓊方、王舜薇、鄭元慶,共四人。主編陳歆怡畢業於清大社會學研究所,後來在《臺灣光華雜誌》、《經典》雜誌,做深度報導;張瓊方、鄭元慶是她在《光華》的老同事;王舜薇也畢業於清大社會所,待過NGO組織,關注環境議題,也曾任職於《經典》雜誌。對於歷史人文相關的題材,志趣相投的幾人一向很有興趣。再想到能夠親眼見證許多未曾曝光、較為機密的機關史料,又可以訪談相關人員,並且能夠深入山林,親近水源地,實際走訪台電人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團隊成員都不以為苦,對於完成這本台電專書也躍躍欲試。

20189月,陳歆怡就曾與林欣誼,為台電寫成《古道電塔紀行:舊東西輸電線世紀回眸》一書。陳歆怡認為,有更多專業、權威的專書寫「能高越嶺道」,如徐如林、楊南郡等前輩;若是原住民主題的研究,他們也不可能超越其他更深入、更精采的報導。因此,他們決定另闢蹊徑:「吸引潛在讀者!」也就是讓原本就喜歡古道的人,可以換個角度去重新認識這條古道,以及那些時常經過的電廠、保線所。舉例來說,許多老山友都住過的「天池山莊」前身是「天池保線所」,作者們實地去住,並且訪談那裡的老台電人,藉此填補一段被忽略的登山史,也留存台電人與古道登山者共享的歲月。 

本次《文明初來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以下簡稱《文明初來電》),追溯新店溪這條「大台北成長的母親河」,並溯溪而上,回望百年電力的文明開端。新店溪得天獨厚,接近臺北盆地、水質乾淨,兩大支流:南勢溪、北勢溪,有四座電廠在此運作。「大家還記得『九二一地震』時,全台大停電嗎?」陳歆怡說,「當時第一個發電,將電力輸往下一個電廠,一個個將電力網點亮的就是『烏來電廠』!」這是得利於傳統川流式水力發電,能夠短時間內快速啟動的特性──只要有水來,電廠很快就能啟動電力!

從農用的灌溉到發電廠設立,從日治時期到戰後,沿著新店溪而開展的電力事業與人文地景,人們既熟悉又陌生。從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所──龜山發電所設立開始,雖然它在日治時期末期就停止運轉,接棒的是「小烏龜」暱稱的三座電廠:小粗坑(小)、烏來(烏)、桂山(龜)發電廠(按:日治時期統稱發電所,1963後台電公司全面改稱「發電廠」,簡稱「電廠」。)幾座電廠的發電量相較核電與火力發電廠顯得微小,為何至今運轉不輟?電廠在各個時代肩負著什麼樣的任務?水能提供豐沛的資源,卻也會造成災害,人們如何與之和平共處?這些都是本書試圖爬梳和釐清的提問。 

1905年,台灣第一座發電廠「龜山水力發電所」。

1905年,台灣第一座發電廠「龜山水力發電所」。(圖片來源:臺灣電廠百年文史地圖

本書的封面設計極具巧思,為呼應本書的主題,讓讀者看見一片山川、水溶溶的意象,使用1935年由日本畫師吉田初三郎所繪「文山郡鳥瞰圖」為底圖,圖中可見新店碧潭,有吊橋、船隻。一路往上游,有三井製茶工場──曾經是台灣山林開發最大的財閥,還有當時已經名聞遐邇的觀光勝地:「烏來瀑布」。

1935年,吉田初三郎所繪《文山郡鳥瞰圖》。

   1935年,吉田初三郎所繪《文山郡鳥瞰圖》。

內頁一開篇用類似電影蒙太奇的技法,以「影像長廊」開場,鋪陳一系列的老照片,引領讀者進入歷史現場,並花費相當大的氣力,爬梳古籍、徵集收藏家私藏品,找到150幅新店溪電廠與溪畔生活今昔照片。書中許多珍貴的老照片,如罕見曝光的電廠內部發電機樣貌,還是老台電人「帶著『禮輕情意重的』桂山電廠冰棒換來!」蝴蝶頁更加碼跨頁精美插圖,由專門繪製山林地圖的插畫家小民(沈恩民)手繪全流域文史地圖。  

精緻插圖,由擅長山林地圖的插畫家小民(沈恩民)繪製。

 △ 精緻插圖,由擅長山林地圖的插畫家小民(沈恩民)繪製。

《文明初來電》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新店溪流域。如同台電人說的「仙境」、「困境」、「絕境」,其實都存在於同一個領域,同一個地理空間,而這其中又層疊著相異的歷史切面,讀者透過這本書可以看見新店溪不同的面貌。團隊另一個期許是「將比較硬的知識轉化得『可口』一些」,讓讀者閱讀起來更輕鬆。剛開始調查和訪談前,陳歆怡坦言:「我們就像傻瓜一樣,什麼都不了解。」後來經過作者之一的王舜薇與她合力,很「用力」地咀嚼、消化、吸收,終於能將發電廠發電方式、維修等等技術面的知識,寫成一篇較為平易近人的專章──第五章「川流迎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的奧妙」。

王舜薇說,希望藉由這本文史專書的內容,讓讀者重新省思百年前的老科技,與一些超越時間限制的價值。所謂的高端科技,真的就是真正的進步嗎?百年前的老技術、老建物、老人,所彰顯的時代價值,是不是更值得我們珍視?

另一個較為細微的書寫企圖,則是回應歷史記憶中「轉型正義」的面向。書中提到戰後(1945年)台電的第一任總經理劉晉鈺,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槍決。這一段歷史鮮為人知,即使台電內部也極少文件或出版品談到,但作者群在確認台電內部的支持後,也就大膽但低調地以補充性知識box寫出「修復電力的功臣:劉晉鈺、黃煇」,將這段歷史經歷綿密地縫進人物生平。

說起這本書的主角──「台電人」們,陳歆怡認為:「要寫好文化資產的專書,必須要找到對的受訪者,才能賦予故事血肉,帶給人們感動!」她分享了一個溫馨的小故事:

這本書印製完成後,我們想盡快將書寄給那些曾經幫助過團隊的受訪者。還記得那是中秋節前夕,郵局包裹很多、業務繁忙,但郵局人員保證會讓收件人在中秋節前夕收到。

寄完書的隔天,從一大早開始,我的手機就響個不停。算一算,那個早晨的「來電者年紀加起來大概三百歲!」但其實也不過只有三個人,包括:林寬培廠長,很親切地一直鼓勵我;接著是現今還住在粗坑電廠旁邊的周進朝先生,他還不忘叮囑我即將展開的粗坑電廠開放導覽活動,那種欣喜分享的語氣彷彿是自家的喜慶盛事;最後是一位女士來電,問道:「陳小姐嗎?妳寄給我的是(月)餅是嗎?」(我在寄件的資訊有註明姓名、電話)我回答:「不是啦,那是寄給您和您先生的新書,謝謝您們接受我們的採訪。」這位女士就是任職烏來電廠的高水勝先生的夫人──黃美玉女士。

這些在第一時間來電的長輩們,當我與他們互動時,都可以深刻感受到在他們背後那一整個時代的人文精神,一種樸實、腳踏實地、敦厚待人、使命必達的「台電人」的態度,讓人備感溫暖。

誠如陳歆怡在新書發表會反覆提到的「前輩的幫助」,除了台電人的慷慨分享之外,這本書的完成也仰賴「新北市文史學會」提供諸多協助。此學會前身是「新店文史學會」,也是過去十幾年來,最早開始保護、調查老龜山發電所的組織,學會的人用「做義工」的精神,拍紀錄片、做研究報導、在現場立說明告示牌、辦導覽活動,也與電廠一起合作,完成許多文史保存的工作。

在寫作調查的過程中,作者王舜薇也意外地與未曾謀面的祖父,有了跨越時空的相會。當時她在網路上搜尋資料,發現一條「屈尺古道」,而古道入口、粗坑百年電廠旁立著一塊紀念碑,碑上寫著的是她知悉卻又陌生的祖父的名字──王聯治。

小粗坑電廠旁的紀念碑,紀念因救火而殉職的保養系長王聯治。

△ 小粗坑電廠旁的紀念碑,紀念因救火而殉職的保養系長王聯治。

小粗坑電廠於1951年發生火災,當時保養系長王聯治因救火而殉職,而後電廠為英年早逝的王聯治立碑紀念,石碑就位於粗坑電廠門口旁。這樣的因緣巧合,促使王舜薇回頭訪談家族長輩,追尋祖父的身影。幸賴年邁的祖母鄭仁慈女士,有長年書寫日記的習慣,且悉心保存家族照片,意外地串起了作者的家族記憶、與台電人的歷史。她在後記中寫下這麼一段:

與其用「尋根」這樣嚴肅的詞彙,不如說,寫這本書讓我找到了漫漫人生中的一個定錨點,往後每一次啟航前,能回想自己從何而來;新店、小粗坑、烏來不再僅是遊憩地圖上扁平的地名,而是祖父母成長、相遇、生活的地方,揉雜了現代化發展與個人記憶。借用學者周婉窈的描述:歷史是不斷面向過去的關照與省思,它讓我們當下的「活著」具有時間的深度,且能幫助我們以清明之心思考未來的路徑。

呼應台電公司近年來積極推動的文史保存工作,特展的策畫、文史專書的出版,正是我們當代人能夠重新與歷史相遇,從中找到自身定位,進而傳承共同記憶的重要途徑。 且讓我們期待更多台電文史專書的問世,一同探尋那些屬於台電人、台灣人的歷史記憶!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