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回首來時路,山上人家——《再凝望:戰後太平山》評介

 上稿時間:2022/05/26   
撰稿人:戲雪 
【書評】回首來時路,山上人家——《再凝望:戰後太平山》評介

小說評論家戲雪導讀《再凝望:戰後太平山》一書,認為本書內容豐富,作者李瑞宗教授以柔和的文字介紹太平山的人文史料,包含訪查、記錄文字,並佐以大量照片、地圖、圖表,為認識太平山的入門之作。

文/戲雪

  本書作者李瑞宗教授,為臺灣大學植物學博士,為調查植物而進行古道探勘,成為古道研究專家,研究古道已二十餘年,出版過多部相關著作,如近年的《越山臨海記: 台2甲陽金公路》、《青澀的中橫》,這些書籍除了訪查與記錄文字之外,皆佐以大量照片、地圖、圖表等等,將該地區的人文史料,以說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讓人沉浸其中。《再凝望:戰後太平山》一書於2021年底出版,為李瑞宗教授最新的著作。

  本書為大大的十六開本,除了較一般書籍大,全彩276頁也較一般書籍厚實,硬殼精裝本的裝幀,更為本書增添收藏價值。為配合文獻而採取橫書左翻的方式,讓本書往研究論文的方向靠攏,而非文學向、一般讀者閱讀習慣的直書右翻,是筆者認為較可惜的地方,畢竟從封面來看,若沒有把它當成繪本,也容易誤以為是詩集;事實上,太平山的美麗一如圖畫,山上的故事在李瑞宗教授筆下,亦有如詩句般動人,這些也是李瑞宗教授近年作品的走向,讓看似硬梆梆的工程記錄、史料表格,化身為柔軟的文字樂曲,走進讀者心中。

  扣除前言後跋,本書總共分為五個章節,猶如登山的歷程,從進山場開始,最後回到平地。

  第一章〈進山場〉內容從1946年講述起,引用鋆滔的文章,敘及當年山上生活的不易;1950年,記者王康的報導,揭露省參議會林業考察團到太平山密訪的實際狀況,也把林場鐵路、軌道做一彙整,同年還有副總統陳誠視察太平山林場,在太平山招待所門口留下一株親手植下的樹至今。本章並提及太平山兩次少見的外國人造訪,一次是派來修復集材機的美國人技師,一次是美國駐華安全分署署長卜蘭德(Mr. Joseph Brent),視察四季工程,順便赴太平山。

  早期太平山交通不便,分場員工搭軌道、乘索道進出,遊客上山得先搭森林小火車赴土場,再轉乘蓬蓬(綁綁)車上山,這些除了特殊人物到訪,並無太多紀錄,只能仰賴遊客撰述「遊記」,比如〈華乾健的驚險搭索道〉、〈楊思諶偕妻小與友人到太平山一遊〉等等。其中作家鐘梅音與畫家孫多慈及另一位女性友人至太平山旅遊,更將上山之繁瑣與諸多限制寫出,包括「『蓬蓬』駛進寫生圖」被以「有關國防機密及軍事價值」給扣下的令人扼腕的情事。特別的還有救國團暑期青年太平山登峰隊,計106人(女性13人),從土場全程步行至太平山。

  第二章〈舊線人家〉,寫的便是山上人家的故事,也是本書篇幅最多的一章。

  陳天潢到太平山擔任巡視員與「狀元專車」美麗的誤會,剛升主任時如何讓工人心服、轉任離山時大家聯合提供木材贈送檜木事務桌給他。五分車上的浪漫情事:白嶺許家出美女,太平國小體育老師、太平山工作站苗圃職員,兩人同時追求許家大女兒美玉,芳心歸屬何處?後續還有三星郵務士宋仁焰如何克服颱風大水送件,唐定國回憶當年如何克難搭乘森林鐵路或遇天災步行就學,以及外地人如何嫁到太平山上等等的故事。本章採輯人物訪談,交織整理,呈現出當年生活的樣貌。而在這些故事中,還特別另闢篇幅舉出跟當地人息息相關的「軌道與索道翻落事故報告」,讓讀者更能體會當年工作的艱辛,與這些事故對山上人家的影響。

  相較於第一、二章間僅有寥寥數幅,第二章結束到第三章之前,整整三十六頁的圖表照片,讓人目不暇給。排列方式以新舊對比、黑白交替、大小摻雜,如此活潑用心的排版,讓人翻閱起來十分享受。

  第三章〈汽車時代〉。太平山的汽車時代,可以說是從修築林道開始;太平山林道修築期間為1975~1978年,完成後路況仍不佳,因路基尚未穩定,不是坍方就是山崩;1985~2001年間歷經多次彎道改善、路面拓寬、增添道路安全設施,2002 年才從林道提升至公路的標準,取得「宜專一線公路」專用公路執照,再經地滑整治和坡面整治,才成為今日的便捷面貌。

  1984年六月一日,台汽客運「宜蘭至仁澤溫泉與太平山」的直達車開班行駛,三個月後檢討並減班,此外還有遊覽車,民眾亦會違法搭乘運材卡車轉乘上山。而2019年始,國光客運每日有一班車往返。

  除了太平山林道詳細的修築歷程,本章亦解釋「見晴線」的由來,是日治時期舊太平山作業範圍的運材軌道線,從1969年開工,邊修築軌道、邊砍伐進山,是太平山最後闢建的軌道,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砍伐檜木。

  本章文末以1978年鳳飛飛到太平山拍攝以林場為背景的電影《春寒》,於食堂晚會獻唱招牌曲〈祝你幸福〉的軼事作結。照片則有見晴鐵路工程圖、資料照,以及宜專一線新舊路段對照,讓讀者更容易體會當年工程的不易。

  第四章〈家在太平山〉與第二章相呼應,同樣講山上人家的生活。

  從太平山區的三所國小撤校寫起,並介紹山上的特殊職業:巡迴理髮師、掌管寄宿舍的風呂婆,以及父子伐木工的故事。山上最大的兩項娛樂:喝酒和賭博。有錢人喝米酒,工人喝以樹薯、番薯為原料的太白酒,要自己拿杯碗等容器請店家一杓杓舀出盛裝,1961年才推出瓶裝綠標太白酒,1970年停產。賭博亦是小賭,男人喜歡玩輸贏快的木製天九牌,女人則喜歡玩四色紙牌。

  本章並花不少篇幅記述太平山的三次大火:1954年太平山修理工廠失火,由於怎麼盤查都查不出原因,還從羅東城隍廟請城隍爺上山問案;第二次大火是1963年在製材工廠,火舌從工廠下方木屑堆猛烈燒起,撲救不及,整間工廠付之一炬;1978年的第三次大火同樣在修理工廠,有人說是從鍋爐間的散逸火星引起,燒毁的木造屋舍,之後全部改造成水泥建物,雖然降低火災發生機率,太平山上的面貌亦已不復從前。

  章末一樣附上大量圖照,不同的是,照片多以人物為主,讓讀者能略窺山上生活的樣貌。

  第五章〈直送平地〉,帶讀者回到平地,講述羅東林場的狀況,例如竹林車站繁複的火車調度,除了固定時間發車往返土場的混合列車(客車混運材車),更要在空檔配合伐木進度增減行駛純運材車。還有當年的童工、如今的耆老回憶在製材工廠工作的情況,原木經過大剖、中剖、小剖,大斬(橫切)、中斬、小斬,有些再送去加工廠製作工藝品。剩餘的邊材利用,就是鉛筆材,無法利用的廢材會用來生火當火材(薪材),作為員工福利,另外一項專屬的特殊福利:可以免費申請棺木用材,而且不分身分高低的用材都會一樣。本章並詳述製材工廠的人力配置、薪資狀況,以及鉛筆的製作方式和過程。

  必然一提的是森林鐵路的拆除,在營運虧損與使用需求間拔河,得先有替代方案:修築完成產業道路或樂水大橋,才能停止森林鐵路的營運。其他包括山地段的保存與全廢,在本章皆有詳細歷程記錄。

  章節尾聲,以「小學生跟著父親搭蹦蹦車蹺課」的回憶作結,讓讀者在感傷之餘,留存著溫馨的懷想。

  全書最末的謝辭,透露還有下一部續作《原風景:戰前太平山》,相信跟本書一樣會是一場史料與感性兼具的人文饗宴。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再凝望:戰後太平山
五南書店→再凝望:戰後太平山

相關書籍

a
戲雪
類型小說評論與創作者,因為喜歡宜蘭而到宜蘭定居,並以宜蘭為背景創作短篇小說〈傘王〉。現為「把盞話古龍(古龍讀友會)」管理員、「台灣推理推廣部」副版主、「中華科幻學會」成員。評論文章散見於各平台,並定期於宜蘭及台北等地舉辦「讀樂萌」實體讀書會推廣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