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人物

在寂靜中聽見自然的脈搏──專訪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

在寂靜中聽見自然的脈搏──專訪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

 

你留意過生活中每天充斥在周遭的聲音嗎?車水馬龍的街頭,車輛呼嘯而過,催油門、鳴喇叭、剎車聲?店頭小販叫賣、便利商店店門的歡迎光臨「叮咚」聲?當你走在「寂靜」的大自然,山林、湖畔、海邊,你可曾靜心聆聽自然的聲音?枝頭上的鳥、草叢中的昆蟲,他們怎樣鳴叫?

本期焦點人物專訪身兼自然作家、野地錄音師、紀錄片編導、廣播節目製作人等多重身分,同時也是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理事長的范欽慧老師。趁著國立台灣圖書館舉辦「台灣聲景記憶特展」的展覽,小編來到展場看老師親自介紹這幾年推廣聲音保育工作的過程,也聽老師分享從「喜歡聲音」到從事「聲音工作」的人生經驗,就讓我們從《在湖畔傾聽》出發,一起在「寂靜」中聽見「自然」!

────────────────────────────────────────────────────────────

國立台灣圖書館「台灣聲景記憶特展」,現場陳列書目之一:《在湖畔傾聽(有聲書)》

△國立台灣圖書館「台灣聲景記憶特展」,現場陳列書目之一:《在湖畔傾聽(有聲書)》

國立台灣圖書館「台灣聲景記憶特展」展覽

國立台灣圖書館「台灣聲景記憶特展」展覽

△國立台灣圖書館「台灣聲景記憶特展」展覽

訪:首先請老師跟我們談談最初是怎樣開啟與政府機關的出版合作? 

  我在推動關於台灣的環境教育,特別從「自然生態」的角度關注這片土地,我自己本身的寫作的主題也是以自然、森林,關心怎麼帶孩子進入到大自然裡面、生態教養的方向為主。

  另外一個原因是,「用『聲音』來關注我們的自然環境」是我這二十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的事情。最早在1999年,我開始關心台灣的森林,當初就跟林業試驗所接觸,跟他們的合作模式不僅止於書籍的出版,也包括了廣播節目的製作等各種合作,希望讓關注森林的科普教育跟社會教育的層面,能夠結合政府研究單位的資源,並透過政府出版品,將政府研究內容轉換成為社會教育可使用的資訊。所以我在「傾聽森林」這個作品中,不僅擔任節目製作人的角色,也作為邀請其他作者共同進行科普寫作,包括題目、論述,藉由一般寫手與政府的研究人員,進行中介跟轉換的角色,算是以編輯、統籌的角色參與其中。

自然筆記的節目單元「傾聽森林」於1998年播出,在林業試驗所的支持下,總共製作了25集內容。 主持人范欽慧更是走遍森林蒐集各種自然的天籟來配合文字的情境,成為一集又一集難忘的聲音作品。 除了森林的故事之外,二十年的自然筆記也紀錄下了孩子成長的聲音。 她如何帶著孩子進入野地等等故事,可以說是最佳的自然教育實踐者。(來源:教育電台

  後來與林務局再度有機會合作,是在2009年時。當時我以一年的時間去走訪林務局所規劃的十二座森林遊樂區,也就是林務局所屬、管轄的十二座森林遊樂區。每一個月份我必須去一個森林遊樂區,撰寫文字、規劃怎樣帶著孩子去走這些森林遊樂區,並且幫那個地方的環境錄音,將這些成果出版為《離家出走,一起去森林》。這本書我從1月去太平山、2月東眼山、3月阿里山……前後共花了一年的時間。對我來說,跟政府單位合作有一個很大、很棒的部份就是──它可以有這樣的場域,有充分的(資源)協助,對於我們作為錄音者或是文字創作者來說,有公部門的全心支援,我們不僅可以把台灣的林務教育層面做最多的報導,同時也可以深入在各個林業森林遊樂區裡面去作更深入的在地諮詢。

《離家出走,一起去森林》書封

《離家出走,一起去森林》帶著孩子觀察大自然,以聲音及文字為工具,透過12個月份的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探險,展開一段森林與親子之間的動人對話,引領大小讀者從不同的感官視野面對生命,並傳達「生態教養」的理念,與土地共同成長。本書完整收錄60種來自森林旅客天籟,12個森林遊樂區交通環境介紹,更以輕鬆活潑方式手繪圖文自然聲境,一探各時期各森林風貌!(來源: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那一年的創作充滿了各種挑戰,但也是充滿了許多協助的一個專案作品。最後這個作品的展現,也因為透過了公部門的一些資源,在創意與人才的結合上,可以有更好、更細緻的規劃跟實踐。

  晚近幾年,我開始規劃怎麼去推動有關於「透過聲音聆聽」跟「自然聲景的保育」來關注森林的整體規劃和管理。

  在聲音的保育項目中,我推動關於「寂靜山徑」的作法。寂靜山徑最初的動機從2012年開始,然後從2013年推動到2018年,我們終於有了一條寂靜山徑──在太平山的翠峰湖畔!藉由這一條路線,我希望這個想法不僅在林務局推動,也能夠往國家公園去進行這樣子的倡議,所以我先透過了《在湖畔傾聽》有聲書,為夢幻湖湖畔做了一整年的錄音,藉由這個作品開啟了國家公園的「聲景保育」的先端。我們希望聲景保育不僅能透過這種充滿自然美學的作品呈現,更能夠有更多後續的影響,包括:遊客解說、國家公園政策擬定,以及相關聲景研究項目的推動,都能夠因為有這樣的作品出版,而有一個好的立論基礎。

  所以在跟公部門合作政府出版品的過程,除了作品藉由公家的力量得以出版,被問世、被看見,其實我更希望透過結合不一樣的夥伴關係,在體制內,在國家管理、森林的林域保育範圍內,落實這些我想要推動的──不論是親子的生態旅遊、森林知識的科普教育,或近年來的聲景保育。這些寶貴的經驗和資源,正是讓我選擇與國家公園,或林務局、林業試驗所等公部門合作的一個最大的原因。

《在湖畔傾聽》書封

《在湖畔傾聽》是自然作家暨野地錄音師范欽慧,於2017年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夢幻湖畔進行實境錄音的創作,希望透過真實的聲景記錄與文字書寫,邀請大家打開耳朵去傾聽國家公園中的寂靜與喧囂。本書有中英日三種語版,是首次純粹透過聲音來描繪夢幻湖景觀的作品,希望以此開啟自然聲景保育的思潮。

訪:您創立「台灣聲景協會」,從創會發想,與同領域、不同領域之間人們的合作,是怎樣的過程? 

  因為我本身是一個很喜歡在大自然「聆聽」的人,所以從很早以前就開始做錄音蒐集的工作,透過製作廣播節目「自然筆記」,與聽眾分享。長時間的錄音讓我開始關注環境的聲音變化,我發現聲音的喚醒跟覺察,光靠一個廣播節目的力量是不夠的。後來因為許多生命的機緣,以及在「自然筆記」節目累積的過程,讓我認識了很多植物學家、動物學家、昆蟲學家等不同領域的專家,他們當中許多人也是用「聲音」的角度在理解動植物,做科學的研究。所以我想將這些東西結合起來,希望讓民眾透過聲音去了解、理解大自然的存在。後來又剛好有機緣認識一些國際學者,我還曾到義大利、美國,去了解關於「聲音」的科學研究、聲音保育的國際現況。2013年,我到日本,接觸到「日本聲景協會」,去看日本聲景協會的推動工作,也理解到這些事情真的很重要,所以我在2015年成立了「台灣聲景協會」,成為(繼日本之後)亞洲第二個「用聲音去進行環境運動的組織。

  成立聲景協會的緣份,一方面是「自然筆記」過去二十年的累積,一方面也跟後來幾年我們與國際接軌、瞭解世界思潮有很大的關係。其實,這個經驗是一個滿不可思議的轉變,因為這完全不是我原先預期的,但它確實需要很多的努力跟承擔,同時我也覺得好像有一個隱形的網絡已經在這個世界構築,所以當協會創立後,慢慢就有很多力量匯集過來。這也顯示了聲音聆聽跟這股聲音的思潮,已經在全世界獲得了另一種不一樣的覺醒!我只是一個點火者,後續的推動是結合、串聯了這片土地更多不同的力量,才有今天我們看到這些狀態和推動形式。

訪:最後想請教老師個人的生命經驗。老師在演講中提到您是一個很喜歡聲音的人,也曾說過年輕時候有一段人生壯遊的有趣經驗。請問是因為從小有什麼樣特殊的環境讓您對聲音特別敏感,特別感興趣?又是什麼學成的背景讓您開始從事野地錄音的工作?

  我對於聲音的想像,是長大以後才逐漸回憶過往片段的生命對我的影響。我原本就是很喜歡「自然」的小孩,很喜歡在田野間玩耍,我曾經在書中提到:小時候,我喜歡拿爸爸媽媽的錄音機來蒐集環境的聲音,可能就是這些小小的片段影響了後面的人生……,這些生命的路徑好像也就具有了一個脈絡和合理性。但其實很難說這一切的緣起跟因緣的承合,有絕對性的關係,但我想生命都有它的關聯。

  後來我大學念政大新聞系,有學廣電的背景,在研究所也是這個領域。聽、說、讀、寫,都是我曾經受到的訓練,而這些工具,終究還是聚焦到自己有興趣的焦點。「我喜歡大自然」,所以就很順理成章地,讓我透過成為一個錄音工作者,去向我最好奇的聲音靠近。

  其實想要去瞭解大自然的聲音、想要成為那一個「知道」聲音的人……這些事情,那一個起心動念,並沒有什麼獨特的理由,就只是純然地覺得:「這就是我喜歡的!」所以當我二十幾年前有「關心自然,想做聲音的工作」這樣的想法,我轉變成為一個獨立製作人,我的生命就做了一個很大的轉變。在自己創立的這個小小舞台上,很執著、從來沒停止地耕耘了二十幾年,所以它像一個有機體的狀態,看似非常微小,像苔蘚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資源挹注,但是就自體演化成不同的面向,彷彿是蔓生過程一般……,因為這從沒改變的初衷,也就依著這個方向一路長下去,長成現在這個樣子了。

聽完了范老師的分享,此刻閱讀著文章的你,耳朵聽到哪些聲音?你知道歷史也有聲音嗎?同樣一個空間,經歷不同的歷史時代,是否會有專屬於那個時代的聲音呢?范欽慧老師在台北雙年展中以「圓山附近:傾聽基隆河畔的寂靜與喧囂」結合自然錄音、歷史發展、地理空間等不同元素。期待大家對於自己生長的土地有更多的認識喔!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圓山附近:傾聽基隆河畔的寂靜與喧囂(←點擊看更多)

 │購書連結

自然森活家:離家出走 一起去森林(附1CD及1圖文書) 
國家書店(點我購買) 五南書店(點我購買)

在湖畔傾聽(有聲書)
國家書店(點我購買) 五南書店(點我購買)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