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歷史
【書評】在臺日人做了哪些事?──《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
文化,日本,日治,日治時期,王御風,打水灣,打狗,吳孟青,杉森蘭,岡山,哈瑪星,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港,許聖迪,黃于津,旗山,臺灣,鳳山,歷史,鹽埕
以往臺灣史研究,對於日治時期日人認識明顯不足,因此這本書介紹了重要的八位與高雄發展息息相關的日本人故事,希望能透過他們的故事,讓日治高雄的歷史脈絡更為清晰。
文/Hena Ma
當我們談到臺灣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如:鐵路、水力發電、公共衛生設施……,通常都知道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建設。但是若更進一步地問:「到底是哪些日本人?是總督府的決策?是地方官員的督促?是日籍專業人員的開發?這個過程中到底有誰參與?他們又如何進行?」等問題時,就不是那麼簡單能回答的了。每當我在Podcast節目中回顧日人留下的成果時,腦中總會浮現種種疑問,特別是有關於殖民開發政策轉化成具體建設的過程。在拼湊日治臺灣的歷史圖像時,總覺得少了好多塊能夠讓故事完整的拼圖。《和風吹府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這本書正是填補這幅圖像的一塊最關鍵的拼圖,詳細地介紹了日治時期高雄港市開發的經驗。
日本人當初以建立日本帝國的模範殖民地為目標,對臺灣進行改造,他們先將總督府設在臺北城,然後陸續探索、開發其他地區的資源。「高雄」這個地名就是1920年行政區域調整時,才第一次出現。之前平埔族人把這地方稱為「Takau」,發音和日語中的「Takao」一樣,而「Takao」寫為漢字便是「高雄」,所以就把原來的「Takau」譯為「高雄」。起初先設立高雄州廳,之後1924年高雄街就升級成高雄市。
高雄市的開發和日人打造高雄港的政策直接相關。高雄市的出現是以建港工程為核心,所以附近的哈瑪星(Hamasen)和鹽埕也隨著這些開發建造工程接續展開,變得越來越熱鬧,這區域也逐漸取代鳳山,成為高雄州的中心。港口開發是日人的殖民政策,主導的是日本人,高雄也因此吸引不少日本移民的到來。這些人攜家帶眷,人數不少,當時的高雄市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日本人,比例相當高。這些日人有的是政府官員或官派的技術人員,還有更多是民間企業的員工或者渡海來臺尋找工作機會的人。
雖然遷移者的背景、動機與目的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從古至今遷移的共同目的,大抵都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或者自我實現。這些從日本來到臺灣南部投資、工作、生活的人,有些是為了擴大既有的事業版圖,有些是因為政府或公司外派,也有些是身無分文,來臺尋找新的機會。如同本書介紹的淺野總一郎(浅野総一郎,1848-1930),是經仔細評估來高雄投資的大商人,當時他的事業版圖已經遍及東南亞多國,因看見了高雄填海造陸的需求,就來臺承攬了這些工程,後來也開啟了高雄的水泥產業。淺野和古賀三千人(1869-1937)為高雄建樹了許多基礎建設,古賀還因此開展多項事業,藉以高雄為基點,踏入日本政壇。不過這兩人是跨國商人,並不全然以高雄為家。
相對地,有些來高雄尋找更好生活和機會的日人,他們與在地事務的關係則較為緊密。大坪與一(1865-1932)就說服了許多日人一起投資,開辦了高雄劇場,為高雄人帶來新的娛樂生活,並且還開辦了製冰會社,而後跨足運輸產業;大坪與一擔任議員、捐錢蓋神社、提供社會住宅,因自身的經歷所以注重勞工權益。山本音吉(1819-1867)則是隻身來臺找工作,他先是去了安平,後來才到高雄;山本從組織領導碼頭工人開始做起,慢慢開創自己的運輸產業,後來擔任高雄消防組長,對當地救災工作盡心盡力,所以當地居民在他死後為其於壽山利設立紀念碑。佐佐木紀綱(佐々木紀綱,1860-1945)原本是通譯官,帶著家鄉的所有積蓄來臺灣創業,後來成了木材業和鳳梨罐頭工廠的大老闆。吉井長平(1883-?)則是從商行老闆變成高雄第一家百貨公司的創辦人,也曾經擔任過議員。
這幾位都長期定居在南臺灣,積極投入公共事務,從政、蓋醫院、辦學校,讓高雄搖身一變,成為南臺灣的大都市。這些日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有人是資金雄厚,高雄僅是龐大事業裡的一個據點;也有人則是散盡家財、渡海來臺,從基隆一路往南尋找新的事業;還有一位是遊遍東南亞的日本皇族──大谷光瑞(1876-1948),他將高雄視為未來日本政經發展的策略要塞,在此蓋別墅「逍遙園」。
本書描述在高雄市發展的歷史中,這些日本人的生平以及來臺後的事蹟。書中有兩條主軸──開發高雄市的背景脈絡,以及在臺日人的生命故事。這兩條軸線交錯編織出高雄現代化發展的歷史。書中以八位對高雄市深具影響的日本人和他們家族的故事,來敘述這個城市在日治時期的發展過程,其中更運用大量的歷史圖片、統計數據和歷史資料,娓娓道來打狗小漁港成為工業大城市的歷史變遷。
或許是因為能找到的歷史資料並不多,我們很可惜無法從書中得知這些人選擇從日本內地遷移到臺灣南端的詳細原因,也較少他們在臺的生活經歷的描繪,不過為了彌補這部分的缺憾,書裡有許多他們在臺灣留下的遺跡,尤其是還保存著的建築,像是現在的臺泥鼓山廠、逍遙園、覆鼎金墓園、高雄女中、華南銀行分行等等。
除此之外,書中道盡了這八位日本人的豐功偉業,卻較少談及他們可能造成的缺失。這些打造高雄的日人,與日治時期的臺灣作家賴和(1894-1943)或楊逵(1906-1985)筆下那些囂張跋扈的日本人大相逕庭;然而,對待員工蠻橫專制的老闆當然也能對城市發展多有建樹。拋開功過或者這些日人到來的動機,他們都在這塊土地上真實地奮鬥過,並且還留下不少珍貴的足跡,為高雄市的現代化發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對任何一個想更了解臺灣歷史、想要認識高雄的發展,或者對日治時期在臺日人有興趣的人,這本由一群歷史研究者撰寫的《和風吹府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相當值得一讀。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