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決定本質:王汎森《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與訊息傳遞方式的思考
有些傷若不處理,是一輩子都不會好。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已經超乎個人,成了劃在社會上的一道深刻傷口,受難者比我們更需要勇敢,他們一次一次再一次地說出自己的故事,集體的社會的傷口才能痊癒。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知名的談判專家劉必榮老師,以政治學者的觀點,閱讀《政權交替與外交轉型》,認為無論是歷史學者還是政治學者,只要對轉型期中國外交有興趣,都可以轉換角度、套入分析,得到更多面向的思考。
兒童文學作家閱讀《妹妹的秘密衣櫥》,肯定其故事生動、圖文編排相互配合,不著痕跡地鋪陳「愛」這個全書精神,手足之情、親子之愛表露無遺。書後還附有學習單等附件,非常適合推廣閱讀教育使用。
中研院民族所的研究助理陳力航閱讀臺史所出版的《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認為作者鍾淑敏提供了宏觀的日治時期南向臺灣人觀察,且書寫方式平易近人,是有助歷史普及推廣的好書。
2023/9/11
2023/9/22
2023/9/4
2023/9/20
202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