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在地視角的城市史──《雙城舊事:近代府城與台北城市生活記憶口述歷史》

 上稿時間:2020/10/05   
撰稿人:默默     編撰:默默
【書評】在地視角的城市史──《雙城舊事:近代府城與台北城市生活記憶口述歷史》

台南與台北在台灣歷史上皆占有一席之地,本書採訪八位在這兩座城市生活超過八十載的老人家,分享他們生命歷程。透過口述記錄,再加上中研院嚴謹考察,帶你看見舊時代的記憶,這是文獻史料中不會記載的珍貴寶藏。

作者/默默

  她是台灣第一位本土出身的女性建築師,她留在故鄉台南的建築作品,迄今仍被奉為經典。她出生於戰前台南的永樂町,畢業於戰後台南的工學院。她的家族扎根在這座城市,她的夫婿還曾經擔任市長。她的一生,幾可說與台南結下了不解之緣──她是王秀蓮。當她在《雙城舊事》當中講述過往種種的時候,業已84歲。而在王秀蓮的故事之外,打開這本書,你還將讀到另外七位自小就生活在台南或台北的老人家,向你述說他們各自精采的人生歷程,與這兩座城市之間的緊密連結。

人的故事與一座城市

  在台灣,如果說有哪一座城市的故事最受到大家的關注,答案若不是台南,想必也會是台北。回顧過去歷史,台南是漢人大量移入這座島嶼拓墾時的重心所在,台北則在台灣的近代化階段一直居於首都位置。換句話說:這兩座城市,各別在這座島嶼的兩個主要歷史段落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在今天的出版市場上,以台南或台北為主題的史誌書寫,亦是多不勝數。

  而在所有這類書籍當中,《雙城舊事》的性質顯得十分特別──如同本書的副標題所示,這是一本以「城市生活記憶」為主題的口述歷史,由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林玉茹所主持的訪談計畫,試圖採集「城市裡土生土長的居民,他們對於食、衣、住、行、娛樂以及節慶活動等等的相關記憶」,藉以重構兩座城市的近代生活圖像。為此,他們特別找到了書中這八位年齡皆在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邀請他們分享自己從小到大在台南或者台北的成長記憶。

  本書所收錄的八篇訪談紀錄,也確實向我們展示了許多既有文獻不容易觸及的具體細節。以前文提到的王秀蓮為例:在「日本時代的生活」這一節裡,她仔細列舉了舊時台南媽祖廟前小吃攤的煮食。跟隨她的描述,我們彷彿能夠更進一步地在舊照片所呈現的歷史場景當中,嗅聞到種種食物的香氣。

天后宮前小吃攤林立一景

  • 天后宮前小吃攤林立一景。

  另外,同樣出身於台南的陳皆竹,則談到了他少年時代在城市裡的日常娛樂,比如在圓環打棒球、到台南運河划船、去「林百貨」搭乘「流籠」,上戲院看電影……在這篇訪談文章裡,讀者將會遇見一個生活在1930年代的台南囝仔,帶領我們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恣意漫遊。

多面向的生命經驗

  除了台南、台北的生活記憶之外,《雙城舊事》的看點,也在於書中八個人物本身各自曲折的人生故事。走過一場戰爭所劃分的兩個時代,這些人的故事,也隨著台灣歷史的起伏跌宕,而有各自不同的變化。如一個大稻埕的窮孩子,長大後成了蜚聲國際的蚊蟲專家;一名日治時期的書店店員,數十年後則成為愛好攝影的鐵工廠老闆──每篇訪談文章,其實也都是精彩的人物傳記,同時呈現了二十世紀台灣人多種不同面向的生命經驗。

  有趣的是,在這八篇訪談當中,每個受訪者都有各自著重的故事焦點。比如李鍾敏的回憶,有相當一部分聚焦於她與夫婿在戰爭期間舉行的婚禮。從提親到完婚,從訂做「新娘衫」到新房安床,李鍾敏十分完整地交代了自己親身經驗的各種舊時婚俗。以新娘子的角度回顧日治晚期的一場婚禮,這樣的歷史資料可謂相當難得。

  另外,接受訪問時已將近百歲的郭金湖,則講述了自己的兒童時代在台南做「囡仔工」的工作情狀。比如沿街叫賣小吃、到律師事務所或齒科診所打雜、在親戚開設的商行幫忙搬貨……如果少了這些個人經驗的憶述,我們其實不容易在日治時期的官方檔案或文人書寫當中,找到關於「囡仔工」的歷史材料。《雙城舊事》當中的種種這類記述,體現了口述歷史的優點:它能夠補充既有文獻的不足處,幫助我們更完整地認識中下階層人民的生活情狀。

補充註釋和台語讀音

  當然,眾所皆知,口述歷史的工作,並不只是簡單的「你問我答」而已。一切的訪談內容,都應經過比對或查核,檢證受訪者的陳述是否符合歷史實況。就這點而言,中研院所出版的口述歷史書系,向來都有優秀表現。《雙城舊事》也不例外。在本書當中,各篇訪談文章提到的絕大部分特定名詞,都設有相當完整的註腳,訪談內容能與史料相互印證,故事也因此變得更為完整。

  比方說,許多受訪者會提到學生時代遇見的老師。得力於台史所「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以及其他各種資料庫的幫助,出現在書中的這些師長除了姓名之外,多半也都在註腳當中附有相關的履歷資料。此外,受訪者談到的舊時地景或者店家名稱,在本書當中也多半經過進一步的考索,甚至能夠找到當時的地圖,標示出這些地點的確切位置。

  除了這些細節的考據嚴謹之外,《雙城舊事》的另一個特色,是書中的台語和日語用詞,其讀音與寫法也都經過審慎考慮。本書的八位受訪者,在訪談當中經常以他們所熟悉的台語或日語作成表述。但其中一些字彙,在今天已經顯得十分冷僻而難懂。比如郭金湖提到他年少時候在玻璃店工作,使用所謂的「鏇筆」(soan-pit)來切割玻璃。若不是借助本書的考釋,普遍的讀者可能很難知道「鏇筆」指的原來是鑽石刀。另外,陳皆竹回憶日治時期他經常造訪的各家戲院,也都自然而然的用日語來列舉這些戲院的名稱。本書也特意保留了這些日文讀音,再以括號註記中文,將受訪者的記憶連同其語言,完整地呈現出來。

  總的來說,《雙城舊事》為台南與台北的歷史書寫提供了獨特觀點。書中的八位老人,見證了他們長期居住的這兩座城市所經歷的種種變化。他們的回憶,則能夠帶領讀者看見舊時台灣城市居民的生活情狀。歷史的觀照,應該有方方面面的不同角度,打開《雙城舊事》,你將會循著在地人的視角,看見一百年來台北與台南的另一種故事。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雙城舊事:近代府城與台北城市生活記憶口述歷史
五南書店→
雙城舊事:近代府城與台北城市生活記憶口述歷史

 

a
默默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現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