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人物

【專訪行政院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數位技術如何強化政府資訊近用權

 上稿時間:2024/03/13   
【專訪行政院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數位技術如何強化政府資訊近用權

2022年,【焦點人物】單元策劃專訪了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的林奇秀教授,認識到「政府出版品既是政府主動釋出希望民眾知曉的訊息,也是被社會大眾依法要求公開的資訊」,擔當了政府與民眾之間溝通、交流知識的重要管道,承載著政府分享資訊的理念。

身為政府出版品資訊平臺的維運者、書訊的傳遞者,隨著科技的快速演變,公民的政府資訊近用權──即不論貧富、身分等因素,公民皆擁有被動知曉、通知,或主動蒐集與傳播的權利──亦愈發被重視與實踐,我們不禁好奇,數位技術在政府資訊傳遞給民眾的過程中,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

本期焦點人物特邀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為我們剖析:在這個數位熱潮的時代,數位技術在政府資訊傳遞中造成了哪些改變呢?

 

Open Data,邀請民眾一同檢索政府資訊

數位科技日新月異,而在COVID-19肆虐的幾年間,民眾對數位技術的使用率與依賴程度顯著上升,更促成各國不論是政府機關抑或民間企業,大都積極發展數位轉型。

唐鳳部長表示,在數位技術投入公部門運作時,應該注重的是「社會投資報酬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這與一般民間企業所關注的「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不同,在最前加上的「社會」(Social)一詞,已顯示出其關照的正是為社會、環境及經濟所創造的價值──即讓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錢,能夠服務到更多的民眾,從而使預算更有效利用,或者降低社會成本。因此,如何使民眾更有效率、便捷地獲取政府資訊,成為數位轉型過程中的一大重點。

以往政府資訊常見的傳遞方式分為兩種,一是免費的公開資料,二是市面販售的政府出版品。然而,前者因資料庫內容龐雜,而使民眾檢索資料時遇到困難,後者則需要付費,兩者皆無形中提高民眾接觸政府資訊的門檻。

在數位技術進步以及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下,獲取資訊的門檻大幅降低,加上近年來推動的數位教育,民眾對數位技術的掌握程度也逐漸增高。獲取資訊已非難題,問題點在於如何更便利地「查詢」及「整合」資訊。因此,政府進一步運用AI、大數據(Big Data)等技術整合現行資料庫,在保證正確性之餘,更與民間合作,針對大眾關注的民生、經濟與國家發展等議題,提供更便利、更有效取得資訊的平臺。例如疫情期間,政府推出「口罩地圖」,並以「簡訊實聯制」記錄各場所民眾出入。更在LINE推出每日公告染疫人數的「疾管家」官方推播帳號等。

自民國101年起,政府推動資料開放取用(Open Access)的「政府資料開放平臺」設立,並於民國108年開始注重提高資料取用的便利性,開設具有高應用價值資料主題專區,期望拓展民間實務應用。並嘗試透過類似「黑客松」(Hackathon)等活動,邀請民間專業人士與政府單位共同努力,解決公共議題。

  • 什麼是黑克松(Hackathon)?
  • 又稱為程式設計馬拉松,是一種軟體開發活動,透過聚集程式開發者、設計師、專家等各方人才,在限定時間內解決特定的問題或創建新的軟體應用。

(照片來源:政府資料開放平臺(另開新視窗)

(照片來源:政府資料開放平臺‧高應用主題專區(另開新視窗)

AI公共程式(public code),數位技術的公共建設

在公部門機關與民間人士合作的模式逐步穩定之餘,數位部接下來更預計推動AI公共程式導入政府資料開放平臺,使民眾在檢索資訊時更為快速、精準。以往,當民眾搜尋專業資料時,常因搜索關鍵字不夠精準而導致查找困難,即使最終成功找到,也常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然而,透過AI公共程式,即使民眾下達的關鍵字並不完全正確或者與主題相關,只要語言模型認為兩個詞彙相關,民眾就能輕鬆找到所需資料。

如此便於查找資料的系統模式,未來也將考慮將其導入政府各部門的運作,部長提及,公共程式碼就如同數位技術的公共建設──可以想像成高速公路,只須建置完成,則無論是小客車、大卡車或遊覽車,都能夠利用──當中央或地方政府需要推出政策服務時,只需取用已經過預訓練的公共程式碼模型來微調,便無須像以往般進行繁瑣的資料標註(Data Labeling)或資料維護工作。

預訓練模型的優點不只如此,部長介紹,目前臺灣已有一批研究者嘗試透過這種預訓練過的AI,結合各種語言的語料、各種不同的拼寫方式。當資料量足夠時,這個語言模型就能分辨不同話語、書寫是否在講述同一件事情,甚至達到即時轉譯。這樣一來,當政府人員在為跨文化群體提供服務時,便能極大減少雙方的溝通成本。

而這種公共程式碼的為大眾所用,仰賴的是開源,即所謂的CC0。

(照片來源: CC臺灣社群(另開新視窗)

CC0,當政府機關放棄著作權

當我們瀏覽數位部的官網時,最底下的紫底白字CC0標誌顯示著,數位發展部的網頁架構與內容皆已放棄著作權(No copyright reserved),旨在讓任何公私單位以及有興趣的民眾都能自由引用。

(照片來源:數位發展部(另開新視窗)

這種放棄著作權的做法並非特例,例如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因美國的著作權法規定不可向其國民主張著作權,但當使用者透過網路下載NASA的照片時,並不能被分辨是否屬於美國人,因此NASA便選擇放棄著作權。

當政府機關放棄著作權後,其中一個優點就是免去了民眾申請,乃至付費的麻煩,從而提高了大眾的接觸與使用意願。舉例來說,臺灣故宮博物院的Open Data專區,即提供民眾不必真正進到博物館,也能隨時隨地於線上「看展」,且可利用開放素材進行二次使用與創作。而在民國109年公開的「動物森友會素材庫」,故宮更是將古典器物、畫作等進行再創造,搭上當時動森熱潮,促使民眾自發性地下載素材,實現推廣效益。

 

(照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專區(另開新視窗)

(照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動物森友會素材庫(另開新視窗)

除了公部門主動進行再創造外,民間二次、三次再創造亦不容小覷。而且由民間再創造的能量所提供的資訊傳達、推廣成效,更是比起政府單打獨鬥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故宮的動森例子可見,在政府利用數位技術傳遞資訊給民眾時,正如唐鳳部長在採訪中一再強調的:「並非民眾來配合數位,一定是數位去配合民眾的需求與習慣。」

111短碼簡訊,資訊傳遞時的資安守門員

數位該如何配合民眾的需求與習慣?唐鳳部長舉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夠聽見新聞報導有關新型詐騙手法的出現,冒充政府簡訊便是其中之一,包含業務申辦、繳費通知與政令布達等內容,民眾收到簡訊時也難以快速辨認是否確實為政府單位,往往需要透過多方確認,即使如此依然被詐騙成功的案例仍時有所聞。 這些原是政府利用數位技術強化民眾資訊近用權的良好措施,然而卻也成為數位犯罪的溫床。 對此,數位部從民國112年9月開始試辦「111政府專屬短碼簡訊平臺」,這個平臺只允許政府機關使用111短碼發送簡訊,而收到這些簡訊的民眾只需確認是否由111短碼發出,就能快速、簡單地辨別是否為詐騙,並且不再需要記憶、拼湊複雜密碼,真正吻合了我們的需求 目前,該平臺正在持續開放更多中央與地方政府申請使用,藉由讓民眾從源頭辨別訊息真偽的方式,相信能讓民眾獲取政府資訊的同時,也能有效地防範來自數位的威脅。

(照片來源:111政府專屬短碼簡訊平臺(另開新視窗)

數位技術加入政府運作與政令布達系統中已是世界趨勢,在數位轉型的道路上,政府透過運用數位技術整合現行資料庫,大幅減少政府在傳遞資訊時的繁瑣過程;並期望藉由AI公共程式碼,令民眾在檢索資料時能更精確、快速與便利,以達成SROI的目標。更透過公部門放棄著作權後,開放數位資料庫,促使民眾從以往被動知曉政府資訊的角色,轉變為主動獲取,乃至再創造,讓傳遞途徑與方式變得更多元,觸及群眾也更多樣。 然而凡事皆有兩面性,儘管數位技術強化了政府資訊的傳遞便利性、正確性,以及民眾的主動獲取性,卻也需要注意資安的防護,避免利民措施反變成侵害民眾權益的武器。 期待政府能打造一個安全、便利、並兼顧民眾權益的數位化社會,讓數位科技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人民福祉的強大動力。

 

【延伸閱讀】
專訪臺大圖資系林奇秀教授:
01 政令布達 & 資訊公開──政府出版品的由來與精神(另開新視窗)
02 統計、法律、公報──政府資訊核心 & 應用(另開新視窗)
03 臺灣當代政府出版品的面貌與想像(另開新視窗)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