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敲響歷史戰爭的警鐘──《大正貳年討蕃紀念寫真帖》

敲響歷史戰爭的警鐘──《大正貳年討蕃紀念寫真帖》

《大正貳年討蕃紀念寫真帖》一書記載了日本與泰雅族群的征戰,其中刊有當年武力征討的照片與說明,同時也記錄原住民族順應時勢、追求現代性的改變。

文/呂竟

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政府來到這個太平洋的小島上。這座悲情的島嶼,在千百年來經歷了不計其數、大大小小的戰役,對於最後的戰爭經驗停留在二戰美軍轟炸臺灣;臺籍日本兵遠赴南洋戰場。此後本島再無戰事。

或許這種狀態在二戰後放諸世界各國也未必相去太遠,只是這是否影響了臺人想像戰爭的面貌、評估戰爭帶來的影響及衝擊,甚至錯想了如何應對戰爭,值得商榷。戰後出生的一輩人少經歷戰爭,少能一睹戰爭風貌,無可避免會有過分誇大其詞之嫌。不論是將戰事形容得過分艱苦而怯戰,亦或是敵人能不費吹灰之力攻下臺灣而避戰,都兼而有之。

然而幸也不幸的是,我們正站在歷史的浪尖上。2022年2月俄羅斯總統普丁以「非軍事化、去納粹化」的理由,執行了一項「特殊軍事行動」入侵烏克蘭。拜現代科技之賜,以及設備普及化、媒體民主化的過程,在網路上可以看到各種烏俄戰爭的片段。例如筆者曾經看過的某影片是,拍攝俄羅斯的戰機被烏克蘭士兵用手持的地對空飛彈擊落。儘管這些片段稍嫌去脈絡化、破碎,甚至無從驗證其真偽,但至少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觀看」了戰爭的經過。

更有甚者,或許值得我們反思,這些鏡頭下的影像帶有權力關係,未必總能呈現真實。更有可能是經過篩選,以達到某種戰爭宣傳的效果。更荒謬的是,在這個流量等於錢潮的時代,更有中國網紅「假裝」自己正在戰地,做第一手的報導以博眼球。由此可知,戰爭的景象對於大眾仍具有極大吸引力。

在介紹《大正貳年討蕃紀念寫真帖》之前,必須言明的是,讀者務必有意識地覺察,這些影像乃是透過殖民者的眼睛,穿過鏡頭所拍攝的,所以與其說我們能從本書看到「真實」的戰爭,倒不如說我們看到殖民者如何呈現戰爭。另外,本文寫作目的為面向一般讀者,替本書作一通俗性的介紹及提出拙見。謹此提醒專業領域的有志者,可先參看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黃智慧老師為本書所撰寫的詳實導讀。

1895年日清雙方簽下《馬關條約》,清帝國將臺灣、澎湖割讓予大日本帝國,作為雙方停戰的條件。未曾被徵詢意願的臺灣島民就此落入另一個帝國之手,而後者比前者經歷了更深刻的現代化過程,無論在實際的武裝戰術,或是政治統治的技術都更加精良。然而帝國的易手、政權的更迭並未和平展開。島民並未束手就範,無論是奉清帝國為正朔,年號「永清」的臺灣民主國;或是各地組織保鄉衛土的游擊軍,都展現了島民的能動性。日本軍隊自登陸之後的一系列掃蕩戰爭,是為乙未戰爭。同年11月,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宣告平定。但此後這種保鄉衛土、對抗外來統治的武裝鬥爭仍然持續進行,直到1915年「余清芳事件」作為最後一起的漢人武裝抗日事件,殖民者利用所立的《匪徒刑罰令》,不論目的為何,首謀處以死刑,從者處以無期徒刑。此後,在現有的歷史記載中,再無漢人起事的紀錄。

1910年的「五年理蕃計畫」,殖民者將目光及心力轉向臺灣原住民族,預計五年要全面控制島上的每一寸土地。以「族群──空間」的立場來看,殖民者解決了「漢人──平地」的族群空間向度之後,將目光轉向了「蕃人──山地」的向度。以後見之明而言,殖民者的作法在於先漢而原,先平地後山地;自登陸上岸以後,從平原逐步邁向淺山,再將現代化的武裝深入山麓地帶。追溯至清帝國時期,從劃界封山到後期改為開山撫番,外來統治者將統治之手,全面地攫向島的中心。

以本書所涵蓋的範圍而言,大正二年(1913)是「理蕃計畫」的第二年,殖民政府以警察隊的形式推進隘勇線。戰事發生在中北部臺灣,宜蘭、桃園、新竹、南投一帶的山區,要注意的是,建議讀者應該拋棄現代的行政區劃,回到自然的地理區劃,才能想像進而重構這一系列的戰事。

關於本書的出版資訊的介紹,本段請容許筆者掠人之美。黃智慧(2022:VII-VIII)老師提及本書的出版異於同時代其他戰地攝影師的個人作品集,往往帶有強烈而獨特的個人風格與本書有所不同;又從本書內容風格判斷其出自不同人之手,應是集臺灣日日新報報社眾人之力,其隨軍記者集體創作的作品。並且黃智慧老師也提醒讀者該報社與總督府的合作關係,暗示其所具有的官方色彩。

另外,筆者必須強調,作為110年後的我輩讀者。除了一窺百餘年前戰爭的風貌,以及更多是戰鬥之外的凝視。更不能忘卻,這是外來統治者從平地出發,邁向山地,對於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侵略。這些照片都作為歷史的見證,透過膠卷,到紙本,經過數位,又在紙本上再現。帝國治理的一環,或許只是為了資本再生產所做的準備工作,然而對於一個民族或是多個民族的歷史來說,是無法抵賴的證據。

總的來說,從這本《大正貳年討蕃紀念寫真帖》,我們可以看見百餘年前,殖民者如何挑戰地理的限制,不僅要征服山岳的高度,更是劍指世居此地的住民。從而藉由圖片提供我們想像當時的情景。在2023年的今天,「叛變」的傭兵團在講好條件後掉頭,又幸得普丁的宥恕;中國的戰機不斷進逼,臺海中線不僅止於被模糊或被沖淡,更是由中國軍方的跋扈被強烈地抹除。戰爭向來沒有離我們太遠,借鑑於歷史或許更逼使我們思考戰爭為何物。若米納瓦之梟總是在黃昏後才飛翔,在下一個破曉前,我們是否已經準備萬全。


【參考資料】
黃智慧,2022,〈1913年日本與Kanzi等泰雅族各群大會戰及高山探險紀錄〉。頁III-XVII,收錄於臺灣日日新報社編,陳怡如翻譯,《族群政治與政策》。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大正貳年討蕃紀念寫真帖(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大正貳年討蕃紀念寫真帖(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