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運用三大理論支柱──創傷、記憶與離散,書寫平民百姓逃難的苦難回憶;透過口述訪談及文獻檔案,探討其衍生的社會創傷,以及後代利用共享記憶建構出的在地化與認同感。
面對新課綱、疫情的雙面夾擊,教學現場的老師該如何調整定位?新、舊綱的教學內容轉換之下,TASAL作為一種紀錄、憑證,反思國家教育政策與現場教學是否能共舞出下一個篇章?
交通部航港局出版的《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是一本以從事燈塔相關工作人物為主題,收錄十組燈塔人及其眷屬的訪談為基礎的專書,講述一個又一個「守護者」的真實故事。
淺山動物的保育不單是「當地居民」的責任,而是全民應該要關注的問題。如此一來,便能共創友善棲地環境。
愛的本質會於時間的遞嬗與流動中,顯示出它的意義。而《2087的時候》發表的意義,最終是引導人們「看見」,讓低落的你或他能從中找到鼓勵或支持的力量,接著繼續前行。
2023/12/2
2023/12/4
2023/12/7
2023/12/10
2023/12/3